默认排序
发布时间
522个结果
  • 沦为明星“公敌” 新氧回应“缺氧”

    沦为明星“公敌” 新氧回应“缺氧”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张月橼编 | 全   卓 随着“颜值经济”的持续升温,医美行业一片欣欣向荣景象,提供流量分化和信息服务的互联网医美也逐渐壮大。然而,近期“互联网医美平台第一股”新氧却麻烦不断。日前,北京新氧科技有限公司新增多条开庭公告信息,众多当红明星包括吴奇隆、华晨宇、鞠婧祎等纷纷起诉新氧,案由为网络侵权责任纠纷。而这不是新氧第一次卷入与明星的纠纷旋涡,今年9月,已有杨蓉、蒋梦婕等明星起诉新氧。在2019年时,新氧还曾被张雨绮、杨颖、赵丽颖、佟丽娅、陈红、林志玲等诉诸公堂。新氧为何屡陷明星侵权纠纷?是“碰瓷”还是管理存在漏洞?在回应《今日财富》时,新氧表示,在过往的新氧自媒体大号及矩阵在运营过程中,推文使用明星照片确实引起了多起网络侵权责任纠纷,对此公司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全面接受批评和指正,并且坚决整改。1蹭明星热度 贩卖“容貌焦虑” 资料显示,新氧属于北京新氧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创立于2013年,是整合整形医院和整形医生信息的医美行业头部互联网平台,于2019年5月2日登陆美股纳斯达克。新氧旗下拥有多个原创内容新媒体,包括7个微信公众号、20个微博账号和15个视频专栏,内容覆盖医美、护肤、健身、美妆、审美等领域。正是这些原创内容新媒体内,充斥着被质疑贩卖容貌焦虑的文章,以及点评明星身材、相貌的文章,借此吸引读者注意,渲染“颜值即正义”的价值观,然后植入医美项目、医疗器械等产品广告,引导医美消费。以“碰瓷”鞠婧祎为例,“为什么鞠婧祎穿2021年最新流行色low穿地心,关晓彤却能美哭众人?”“鞠婧祎终于换妆了!但颜值却被52岁的她吊打”“刚美出圈的鞠婧祎,最新机场照鼻子有3米宽”……这些都是新氧微信公众号上有关鞠婧祎的推送标题。在此情况下,明星们开始了排队维权。10月8日,“新氧医美被多名明星起诉”登上微博热搜。10月11日,新氧通过微信公众号“新氧健康在线”发布道歉声明,称当前正与当事人积极沟通和解,也将全力配合北京互联网法院的相关工作,将全面接受批评和指正,坚决整改。天眼查信息显示,今年以来,新氧新增56条被起诉的开庭信息,其中近半案由都是“网络侵权责任纠纷”。对此,互联网行业观察者张书乐向《今日财富》分析指出,类似医美平台蹭热点、蹭流量、做营销的行为,并没有打造出互联网医美行业的真正"肌肉",只是一种低端的导流行为。对此,新氧在回复《今日财富》时承认平台在过往的自媒体运营过程中为了流量而使用明星照片,引起了多起网络侵权责任纠纷,但否认存在贩卖容貌焦虑的情况。“不少媒体将制造‘容貌焦虑’、‘颜值经济’等观点的责任推到新氧身上,这与事实不符。事实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古以来中国人从来没有掩饰对外在美貌的追求,并非新氧刻意利用明星效应制造普通人的‘焦虑’,此处表述与事实有出入。”新氧相关负责人称,有统计数据显示,近八成95后年轻人有容貌焦虑。这是一种由优质社会资源稀缺、上升通道单一等多元因素引起的社会现象,并非由新氧所引导。2重营销轻研发 如何找到新流量事实上,在整个医美产业链中,新氧扮演者“中介”的角色,并不是自营的医药商或者医疗机构,相较产业链的上、中游,作为最直接触达消费者、专注社群运营的APP平台营收高度依赖流量的转化。目前医美平台行业竞争格局也比较严峻,美团、京东、拼多多、淘宝相继入局。为保持新鲜度,新氧不得不“蹭流量”、砸下大笔资金投入广告。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1年一季度,新氧的营销费用分别达到3.06亿元、4.70亿元、7.26亿元、2.42亿元,同比增速为140.94%、53.59%、54.47%和122.02%,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49.63%、40.81%、56.09%和67.39%。具体来看,2020年第二季度,新氧与热门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合作广告植入,同时还在《快乐大本营》、《婆婆与妈妈》等综艺节目以及《安家》、《二十不惑》等电视剧中,做了高强度曝光。其中,《乘风破浪的姐姐》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437.6亿,这让同期新氧站内自然流量同比大涨228%。因此,有观点认为,新氧是一个重营销、轻研发的平台,有点本末倒置。对此,新氧认为,通过持续的品牌投放、优质内容和服务的供给,触达更多用户,能更有效链接供给端和需求端,这是新氧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战略基础下,公司未来还会持续进行品牌、技术、人才方面的投入,构建核心竞争力。同时,新氧方面强调,新氧不仅在品牌影响力构建上进行投入,在技术、人才方面也持续投入。2020年,新氧研发投入及人员开支2.3亿元,占收入比重约18%,同比增长超过29%。2021年第二季度,新氧技术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近40%。不过,今年8月底,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重点打击违规医美服务,以及医美广告“制造容貌焦虑”的行为。随着市场被逐渐瓜分殆尽,竞争压力与获客成本不断上升,医美广告投放受限,新氧获取新流量的条件在快速改变。3被做空质疑 屡陷舆论漩涡不过,存在在新氧身上的问题不止侵权和烧钱营销,这家美容整形资讯服务平台还曾被指涉黄数据造假,屡陷舆论旋涡。据新华网今年1月报道,新氧医美App打着医疗美容旗号,竟存在大量涉黄内容。身着内衣的美女搔首弄姿,网友留言内容淫秽色情。并且,该App上并无有效的未成年人审核机制。此外,被外界称为“杀人鲸”的知名沽空机构Blue Orca Capital此前对外发布了新氧沽空报告。指出通过抓取新氧线上平台的交易数据与线下诊所调查数据对比,新氧虚假预定的情况普遍存在,真实的财务状况如同整形手术完成之前的“脸”。Blue Orca Capital在报告中表示,在与医美提供者核实具体卖出的产品数量后推断新氧卖产品的提成虚报4-5倍;根据年报倒推得到的广告费用占收入的比重大大超过医美医院一般的广告收入比重,所以广告收入也是虚报。对此,新氧方面回应《今日财富》称,Blue Orca Capital通过统计新氧平台的预约订单数,推算出新氧财务造假,这一计算方式是错误的,显示了其对医美行业线上社区平台缺乏最基本的理解。“医美消费存在一定的决策周期,尤其是手术类消费,周期甚至达到半年甚至一年,为了保证用户体验,新氧平台所有的预约订单,消费者都可以免费退单,只有线下履约到店,该笔订单才会对新氧的财务收入产生影响。”新氧补充道,Blue Orca Capital在对新氧发布做空报告之前,多次恶意做空中概股企业。通过做空而牟利是做空机构发布做空报告的初衷,其并不能代表资本市场对新氧的态度。不过,《今日财富》注意到,或受多重负面消息影响,今年以来,新氧的股价走势并不乐观。截至2021年10月18日,新氧收盘于4.25美元/股,较上市初期峰值22.80美元/股下挫超80%。“从模式上来说,新氧带有媒体、社区和电商属性,但这在电商平台中,也属于一种常态。此类平台,出现暴雷的几率很高,此前许多泛领域的内容分发+导购平台,都有爆出各种三俗层面的问题。”在张书乐看来,新氧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美平台链接了互联网及医美行业,既具有互联网平台的一般属性,又具有医美行业的特殊性,在双重属性的前提下,如何加强监管,扮演好求美者及医疗平台的角色,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10-21 2021
  • 自爆违规,火速言和,百亿量化私募鸣石内讧,一“石”激起千层浪

    自爆违规,火速言和,百亿量化私募鸣石内讧,一“石”激起千层浪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刘祉妤编 | 全   卓红极一时的基金很多,但能稳定地走下去却很少。市场的瞬息万变往往在一瞬间,看似管理人“重修旧好”的上海鸣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鸣石投资”)依然面临来自多方的质疑。10月13日晚间,百亿量化私募鸣石投资创始人袁宇的一份《告全体员工书》刷爆网络。袁宇在声明中指出其控制的上海松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松盟”)持有鸣石投资35%和50%(李硕代松盟持有)共计85%股权,因此自己是鸣石的实际控制人。而本次控制权之争的另一方李硕,其名下鸣石50%的股权,实为上海松盟委托其代持,李硕并非鸣石的股东。这份“自杀”式声明瞬间成为行业焦点,并有媒体贴出代持协议,引发监管风险,随后双方火速重回谈判桌,并于10月18日凌晨发布声明称袁宇与李硕已友好协商解决好分歧,袁宇继续负责公司策略开发工作,李硕继续担任公司总裁,全面负责市场工作。争端看似解决,但市场认为人事地震已对公司信誉造成影响,不安定因素令投资者信心衰退。若因此造成大规模赎回,短期可能会对市场产生一些不利影响,毕竟在投资者进行赎回操作后,公司将会卖出,而短时间相对集中的调仓,会对市场造成一定的压力。也有券商人士称正与鸣石协商临时开放方案,将有节奏有计划地安排产品临时开放时间,同时鸣石需预留资金应对大量赎回的风险。1人事地震,自爆违规,尽调被质疑 鸣石几乎是在其最红的时候暴露其最大的隐患,即管理人问题。资料显示,鸣石投资最早由袁宇和Robert Stambaugh共同创立于2010年12月9日,是一家致力于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专业量化投资机构,实质性突破在2020年8月,管理规模突破100亿,跻身国内百亿私募行列。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鸣石投资目前在管产品213只。根据私募排排网,截止10月15日,鸣石今年以来整体收益为37.84%,公司成立以来累计收益164.66%,与沪深300收益相比,超额收益119.86%,最大回测10.69%,在20家百亿量化私募中排名靠前。 袁宇在10月13日发布的《告全体员工书》中称:“2017年,基于多年友情与信任,松盟与李硕签订《股权代持协议》,委托李硕代持鸣石的50%股权。代持情况在投资尽调过程中,鸣石均曾披露。2021年10月12日,松盟已正式函告李硕,解除委托代持关系,收回鸣石的50%股权。”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须知(2018年12月更新)》第五条第(一)款明确指出,申请机构出资人应当以货币财产出资。出资人应当保证资金来源真实合法且不受制于任何第三方。申请机构应保证股权结构清晰,不应当存在股权代持情形。严禁股东代持规定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21年1月8日发布的《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中也有所提及,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出资人不得有代持、循环出资、交叉出资、层级过多、结构复杂等情形,不得隐瞒关联关系或者将关联关系非关联化。此外,袁宇在声明中也提及代持情况在投资尽调过程中,鸣石均曾披露,令一众代销机构陷入尴尬,在尽职调查中对鸣石投资违反行业法规行为视而不见,这无疑是失职。“虽说代持协议不会披露给所有券商,但该事件已引起很大反响,对券商而言,不论是承认看过还是没看过都有问题,看过还卖是渎职,属明知风险还要上,这个问题很大;没看过属尽调流程不规范,尽调不彻底,问题也很大。”某券商业务负责人向《今日财富》表示。通过上海市证券同业公会、北京证券业协会网站销售金融产品公示信息,《今日财富》发现,代销鸣石投资产品的券商有29家,分别是:国信证券、安信证券、浙商证券、瑞银证券、国海证券、兴业证券、招商证券、粤开证券、华融证券、平安证券、广发证券、光大证券、中国银河证券、中泰证券、中信证券、华福证券、国元证券、海通证券、中信建投、国金证券、民生证券、国泰君安、申万宏源、恒泰证券、中银国际证券、长江证券、东北证券、财通证券、华鑫证券。在今年前八个月量化私募表现不错时,国信证券在上海市证券同业公会新增了8只鸣石基金产品的代销备案,安信证券的8家北京营业部和1家上海营业部在北京、上海证券业协会共进行了鸣石4只基金产品的代销备案。就在鸣石投资爆发当日,便有头部券商暂停“鸣石傲华12号2期”产品募集。对于还在封闭期的产品,鸣石投资正在与代销机构协商尽快临开退出方案,以及确认具体临时开放退出时间,代销机构有序引导投资者自主选择是否退出。“目前很多产品都还在封闭期内,或是没有到开放日,是采用询证函的模式去打开产品让客户走,还是通过别的办法解决不得而知。目前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有方法出来了,所以还得再等等看,但大量赎回的概率比较大。”上述负责人预计。虽说多家代销券商表示会遵循持有人利益第一原则,并在第一时间提出了解决办法,但对投资者造成的损失还是无法弥补的。鸣石投资股权代持一事将受到监控的处罚,具体监管将如何处罚,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监管坐视不管的概率是很小的,即便监管从轻处罚,此事也反应出了公司管理不当,内控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以及投资者信心都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投资者信心丧失后,大概率会导致大面积赎回,随着净值的下降,投资者利益也将受损。而对于未做好尽职调查的券商、银行等机构,或将为他们的失责买单。2关键人直接影响规模,矛盾根源暂未知纵观私募基金发展历史,人事变动事件也是频频发生,那这些发生投研人员人事变动的公司现在都怎么样了?2019年年初,量化私募基金经理高亢带其技术团队从锐天投资“出走”,随后成立自己的私募公司——衍复投资。据私募排排网数据统计,高亢离开后,昔日的百亿量化巨头锐天投资的管理规模也重新跌回中型私募之列,截止2021年10月18日,管理规模20-50亿元。而衍复投资仅用了一年时间便跻身百亿私募行列。据私募排排网统计,2019年12月31至2021年10月18日锐天投资较沪深300实现超额收益23.38%,而衍复投资实现超额收益35.11%。此外,2020年7月,于毅资产成功突破百亿规模,但仅仅过去一年时间,其管理规模骤降至20-50亿元,有传闻称,其管理规模的下降与公司核心投研人员陈忠的“出走”密不可分。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10月18日,于毅资产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不及沪深300,收益率-8.63%。除上述因投研人员出走导致规模下滑的东家外,也有一些未受影响的私募,例如因诺资产的合伙人兼Alpha策略投资总监邓剑的“出走”以及明汯投资蔡觉逸的离开。纵观此次事件对鸣石的影响,鸣石投资在13日暂停袁宇职务的说明中称“公司近几年来建立了‘五环十核’的投研模式,即不依靠某一两个核心人物进行策略研发,淡化核心人物在整个投资策略中的影响,共有10位核心PM分别负责各个环节,每个环节专注于提高自身的研发边际,从而带动整个策略研发效率和研发质量的提升。”据公开资料显示,鸣石投资本次人事地震中的双方在创立初期,袁宇主要负责策略的开发,而李硕主要负责市场、经营、运营的开发。但从目前私募排排网公布的鸣石投资基金经理中,却不见袁宇的身影,公司的代表作“鸣石春天十三号”目前基金经理为10月13日鸣石投资发布的《上海鸣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说明》中提到的代替袁宇负责策略技术部工作的王晓晗。从目前的公开信息可见,“关键人条款”不被触发的概率仍有,因此是否会造成基金将暂停投资或解散并不明确。3股权明晰待确定,私募基金稳定性受关注毋庸置疑,鸣石投资的人事地震带给机构、市场和投资者诸多的警示。“从各方声明并允诺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来看,代持协议的真实性应该是得到了确认。就鸣石投资的控制权之争,这里涉及公司法和私募基金监督管理规定等两方面问题。受托人违背代持协议的约定谋求大股东的地位并宣布解除委托人之实际控制人作为公司高管职务,违背了诚信义务。从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备案监督和私募产品的募集、代销和运营来看,私募基金管理人隐藏所存有的代持情况,构成违规。”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许海波向《今日财富》表示。“2018年12月7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须知》第五条第一款规定,申请机构应保证股权结构清晰,不应当存在股权代持情形。2021年1月7日《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第14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出资人不得存有代持情形,否则应于2022年1月7日前完成整改。对于代持行为,证监会可以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市场禁入措施,实施行政处罚。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第一百四十五条,违反本规定,给基金财产、基金份额持有人或者投资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许海波指出。对于是否在2022年1月7日前完成整改即可不受处罚,许表示不一定。“这是政策要求。如果在被查处之前就整改了,应该不会处罚;被查到再整改不一定能免除合规责任。”为降低“关键人条款”被触发以及道德风险问题,《今日财富》了解到,投资者在选择私募产品时,关键团队的稳定性变得尤为重要。虽说公司是否会发生核心人事变动很难预测,但投资者可以通过和专业人士交流了解公司核心策略研发团队的运作模式、核心策略团队中人员的投资风格,由此来降低风险的发生。此外,而在业内看来,内讧的影响仍在。“虽然和解,但发生这样的事,在业内还是比较忌讳,有讲究的券商应该暂时不会和其有什么往来,影响肯定有的。”上述负责人表示。各代销机构应对私募公司进行充分尽调,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利益。投资者在购买私募产品前也应与专业人士充分了解公司的股权结构、公司管理制度等方面信息,并做好长期跟踪,做到知己知彼才能降低风险。 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10-20 2021
  • 美团卷入风暴眼:基本盘“重锤”,新业务“烧钱”

    美团卷入风暴眼:基本盘“重锤”,新业务“烧钱”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张月橼编 | 全   卓“十一”之后,对餐饮外卖巨头美团的调查“靴子落地”。10月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对美团反垄断调查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该公司违反《反垄断法》相关规定,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34.42亿元。这是继今年4月对阿里巴巴“二选一”垄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开出的又一张大额罚单。屋漏偏逢连夜雨,10月10日,一位数码博主在社交平台上爆料称美团App连续24小时对其进行定位,每5分钟一次;同一天,王思聪在社交平台表示,自己的大众点评账号被别人改绑手机,质疑美团安全系统;10月11日,有微博用户发文称,美团无人驾驶配送车无缘无故撞上私家车……暴风眼下,“无边界”扩张的美团被反垄断加上了“边界”,未来如何在边界内寻找新增长点成为其亟需思考的问题。1基本盘遭“重锤” 年初至今,反垄断一直是悬在美团头上的一把利剑,如今34.42亿元罚单“靴子”终于落地,这是美团创立11年以来收到的最大罚单。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处罚决定书,美团被罚的原因是“二选一”垄断。2018年以来,美团滥用其在中国境内网络餐饮外卖平台服务市场的支配地位,以实施差别费率、拖延商家上线等方式,促使平台内商家与其签订独家合作协议,并通过收取独家合作保证金和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采取多种惩罚性措施,保障“二选一”行为实施,排除、限制了相关市场竞争,妨碍了市场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削弱平台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损害平台内商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责令美团不得限制平台内经营者与其他竞争性平台合作,并对美团处以其2020年境内销售收入3%的罚款,计34.42亿元。对于该处罚,美团方面回应称,诚恳接受,坚决落实,按照《行政处罚决定书》和《行政指导书》全面深入自查整改,杜绝“二选一”。美团将以此为戒,依法合规经营。业内人士分析,对于餐饮外卖领域的“大哥”美团来说,34.42亿元罚款并不会造成其整体的萎靡,国家还是以惩戒为主,通过监管来扭转资本的无序扩张,但其外卖业务后续可能会面临整改“阵痛”。据了解,外卖业务是美团的“基本盘”。2020年美团年报显示,餐饮外卖是美团收入占比第一的业务线,年收入663亿元。2021年上半年,餐饮外卖业务高达231亿元的总收入超过了第二大、第三大业务收入总和。从行业角度看,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主流外卖平台交易额占比中,美团一家独得整个市场67%,是目前当之无愧的行业霸主。饿了么和饿了么星选紧随其后,占比总和31%,留给其他第三方平台的市场份额不足2%。与此同时,外卖业务也起到了承接用户流量的作用,配合其到店酒旅等业务,完成协同发展的目标。今年二季报显示,美团在Q2的整体数据实现相对可观的增长,平台交易用户数、新增用户数分别增长了37.4%和27.5%。到店、酒旅业务也因此受益,总收入同比增长89.3%,经营净利润同比增长93.7%。为保住流量、扩大流量,过去几年,美团、饿了么在内的外卖平台就会要求商家和外卖平台签订“独家协议”。然而,随着政策大锤的不断落下,一路高歌的美团不得不慢下步伐。2新业务狠“烧钱”在外卖业务整改后,对于美团来说,利用新业务拓展第二增长曲线迫在眉睫,而社区电商就是美团寄予厚望的新流量引擎。2020年下半年开始,互联网巨头们纷纷涌入“社区团购”赛道,拼多多推出“多多买菜”、滴滴上线“橙心优选”、京东发力“京喜拼拼”、阿里有“淘菜菜”。而美团推出的则是美团优选,2020年7月上线,重点针对下沉市场。所谓社区团购,即真实居住社区内居民团体的一种互联网线上线下购物消费行为,是依托真实社区的一种区域化、小众化、本地化、网络化的团购形式。简而言之,它是依托社区和团长社交关系实现生鲜商品流通的新零售模式。其中,各自提点的负责人,被称为团长,团长的职责是对照着订单,将商品做好分拣,然后等待用户来取,用户每下一单,团长可以从中拿到商品对应金额的提成。为了快速布局社区电商,美团将美团优选定为“一级战略”,2021年以来,美团还围绕冷链等环节加大投入,在全国构建冷链物流网络并招募地推人员。然而,发力新业务不可避免的是巨额投入。美团财报显示,从2020年Q4至2021年Q2,以社区电商等领域为发力点的美团新业务线在3个季度里累计亏损超过232亿元。其中,第二季度,公司经营亏损32.52亿元,去年同期经营溢利21.75亿元,大部分亏损来自于新业务及其他,亏损金额高达92.38亿元。互联网产业观察者张书乐向《今日财富》表示,新业务的地面推广和相关营销都是海量级的,加上社区电商的具体玩法还没定型,美团在这一领域必然要多头试错,必要的学费不可能少。而且平台搭建、整体用户孵化和相关补贴,都会带来一定的亏损,属于正常现象。目前,社区电商赛道依然是群雄逐鹿、却不知鹿在何方,因此无从判断现阶段的好坏,美团押宝社区电商就是为了博一个未来。除了社区电商之外,美团打车业务同样“烧钱”。2017年2月,美团宣布上线打车业务,开启了出行领域角逐的首战,但出于某种原因,后来紧急叫停了该业务。时隔3年,随着滴滴25款APP被下架,美团打车重出江湖,试图用巨额补贴攻占市场。3旧顽疾难“治愈”围绕美团的争议,外卖送餐人员的社保问题以及用户信息安全问题已是老生常谈。在此次公布处罚金额的同时,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还向美团提出了15条整改意见,其中包括一直以来饱受诟病的外卖送餐员劳动收入及社会保障问题,要求其围绕完善平台佣金收费机制和算法规则、维护平台内中小餐饮商家合法利益、加强外卖骑手合法权益保护等进行全面整改,并连续三年向市场监管总局提交自查合规报告,确保整改到位。这对于美团来说是不小的挑战,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9月,美团累计拥有超过400万名骑手。但是这些骑手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服务商和站点管理人员外包的方式来获得的就业,如果美团为他们全部缴纳社保,那么经济收入将会直线降低。 在今年第二季度财报发布后,美团创始人王兴在电话会中特意针对此问题进行了答复,表示正在政府部门指导下,探索更符合骑手群体特征和群体利益的社会保障方式。用户信息安全方面,10月10日,有一数码博主表示美团App连续24小时对其进行定位,每5分钟一次。同日,王思聪发布微博表示自己的大众点评账户被别人改绑手机号导致无法登陆。不过,美团方面此后回应称,不存在窃取或交易用户信息的情况。大众点评方面也向王思聪致歉,表示相关账号已在反馈后的第一时间内予以保护性冻结。屡屡出现的负面消息,让美团在消费者中的口碑下滑了不少。随着10月11日北京字跳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心动外卖小程序软件”获得登记批准,不少人也开始担心美团的业务将会受到影响。不过,这似乎并未影响到美团在资本市场的表现。10月8日、10月11日,美团股价连涨两天,10月12日稍有下挫,10月15日再次上扬。东方证券分析称,美团近期事件对其外卖优势地位影响有限,其核心业务上半年保持稳定增长,交易用户持续上升,未来仍具有稳定的业绩增长空间。兴业证券亦认为,美团在外卖行业深耕多年,凭借其丰富的线上运营经验以及完善的线下配送体系,整体优势明显,近期负面影响程度较低,外卖行业市场格局不变。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10-19 2021
  • 垄断被罚近3亿元,对利润影响有限,公牛集团布局新业务迎挑战

    垄断被罚近3亿元,对利润影响有限,公牛集团布局新业务迎挑战

    垄断被罚近3亿元,对利润影响有限,公牛集团布局新业务迎挑战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郁淳言编 | 全   卓 9月26日,一份《行政处罚告知书》送达公牛集团。五个月前,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即已针对公牛集团涉嫌与交易相对人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如今,靴子落地,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被处以罚款2.9481亿元,处罚金额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3.23%,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利润的12.74%。 成立26年,如今的公牛集团专注于电连接、智能电工照明、数码配件三大赛道。2021上半年实现营收58.20亿元,同比增长41.65%;归母净利润14.21亿元,同比大增76.85%,利润端增速高于收入增速。 截至2021年10月13日收盘,公牛集团报收164.54元/股,相比7月的229.88元/股高点下降近三成,总市值更是跌破千亿元关口。面对《今日财富》的求证,公牛集团方表示:“此次行政处罚未对公司生产经营及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公司将努力做好自身经营,为股东创造可持续价值。”1强迫经销商“合谋”实行价格管控 据《行政处罚决定书》披露,公牛集团自2014年至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不含港澳台地区)在转换器、墙壁开关插座、LED照明、数码配件等电源连接和用电延伸性产品销售渠道,与经销商达成并实施固定和限定价格的垄断协议,排除、限制了市场竞争,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具体来说,公牛集团通过制定《产品信息及价格发布表》,直接确定产品的终端零售价格,并在所建QQ和钉钉群中,要求群里的经销商按照价格表中标识的销售价格进行销售。 与此同时,公牛还建立了一套严密而庞大的制度体系,与经销商签订经销合同、《承诺书》等,并通过强化考核监督、委托中介机构维价、惩罚经销商等措施,进一步强化固定和限定价格协议的实施。 9月27日,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官网披露《行政处罚决定书》(浙市监案〔2021〕4号)显示,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被处以罚款2.9481亿元。 当日,公牛集团发布公告称,处罚金额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3.23%,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利润的12.74%。本次处罚预计会减少公司2021年度利润2.9481亿元,具体以会计师年度审计确认后的结果为准。 自4月30日立案调查以来已过5个月。被问及期间公司有做出哪些改变,公牛集团向《今日财富》表示,“在被立案调查后,公司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了董事长兼总裁任组长、营销负责人和法务等相关人员任组员的反垄断合规自查及整改小组,一方面积极配合执法人员的调查,另一方面主动组织内部全面深刻自查整改,形成详细自查整改报告并坚决落实。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公司积极开展整改工作,严格对照《反垄断法》相关规定,全面梳理、规范了现有经销合同、商业政策等,并制定和实施了《反垄断合规手册》,同时组织各层级员工开展了系统的反垄断合规培训,实现守法合规经营。” 国金证券指出,此次处罚对公牛业绩影响较小。由于公司8月收到慈溪市亿元企业培育方案的一次补助款2.59亿元,将对冲本次处罚款影响,合计预计将减少三季度利润约0.36亿,整体对利润影响有限。2营收增速放缓,新手入局挑战以生产插座闻名的民用电工龙头公牛集团,如今聚焦于“电连接”、“智能电工照明”、“数码配件”三大赛道。前两者为营收的主要来源,今年上半年分别实现营收29.88亿元、26.40亿元。相比之下,数码配件则略显薄弱,上半年营收1.74亿元。 2021上半年,公牛实现总营收58.20亿元,同比增长41.65%;归母净利润14.21亿元,同比大增76.85%。利润表上的亮眼表现,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去年同期疫情冲击下大幅下滑的盈利能力,因而,同比之下,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和净利润数据都出现大幅上涨。 但若将2021上半年的数据与2020下半年对比,则发现两期数据几乎持平。 从更长的时间来看,2017至2020年,公牛分别实现营收72.40亿元、90.65亿元、100.40亿元、100.51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4.91%、25.21%、10.76%、0.11%,营收增速有所放缓。 这或与近年来竞争对手纷纷入局相关。2015年,小米推出了首款插排,售价仅为49元,低价与年轻化的策略让其快速吸引了大批用户。此外,小米、华为等还积极布局线上渠道,对彼时“稳重”的公牛造成一定威胁。 不过,二十余年经营积累下的口碑与信任度仍是公牛的底气。消费者在选择电工产品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往往将其排在首位,这正是公牛树立的品牌形象。根据财报显示,2020年公牛集团的转换器、墙壁开关插座两个品类在天猫平台市场占有率均为第一。 在渠道深化方面,公牛也在持续发力。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公牛已开发1万余家装饰渠道专卖化和综合化,较2020年底新开发2000余家;2021上半年,B端、电商渠道营收分别同比增长346%、47%。 2017-2020年,公牛集团净利润分别为12.85亿元、16.77亿元、23.04亿元、23.13亿元,同比增长-8.67%、30.51%、37.39%、0.39%。2021上半年已实现14.21亿元净利润,据国信证券预测,全年净利润为27.22亿元,同比增17.68%。与此同时,在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压力下,公司的销售毛利率也始终维持在37-40%左右。3布局新能源电连接业务,巩固龙头优势如今,利润的高速增长被证明与对渠道商的强管控挂钩。反垄断后,公司将无法控制终端价,是否还能维持现阶段的利润水平?对此,公牛集团表示:“公司坚持走远路的发展理念,大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持续打造产品、营销、供应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经营水平。” 据了解,公牛集团销售模式以经销为主、直销为辅,并授权经销商在线上平台开店销售。其中,经销商3000家左右,均为一级经销商;线下渠道主要是五金渠道和装饰渠道,线上渠道则包含京东、天猫等平台。 在巩固和扩大电连接和智能电工照明业务的同时,公司还围绕新能源汽车充电场景、家庭装修场景,开拓了充电枪/桩、断路器、浴霸、智能门锁、智能晾衣机、智能窗帘机等新兴业务。其充电枪产品,6月在电商渠道推出后快速占据天猫销量前列。 但风险与机遇并存。正如公牛在财报中所指出的,考虑到相关领域发展趋势、市场竞争、消费偏好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不排除未来新业务存在发展不达预期的可能性。 国信证券认为,公司充电枪/桩等产品能够借助公司既有的“安全”的品牌形象与公司高水平的制造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充分享受这一蓝海市场的成长红利。此外,转换器、墙开、LED照明等多个产品条线均根据不同渠道客户需求持续推陈出新,看好其龙头优势。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10-15 2021
  • 背靠“复星系”,舍得酒业和金徽酒破局在即

    背靠“复星系”,舍得酒业和金徽酒破局在即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谷可可编 | 全   卓 2020年,豫园股份通过协议转让和要约收购相结合的方式,先后两次共计斥资25.51亿元,收购金徽酒38%股权,成为其实际控制人;年末,参与拍卖成功竞得沱牌舍得集团70%股权。 自复星系先后入主金徽酒和舍得酒业以来,这两家公司股价均迎来一轮暴涨。截至2021年9月28日,金徽酒股价为34.98元/股,5月28日收购至今股价涨幅达169.94%;同样,舍得酒业自收购以来,股价也大幅上涨,涨幅高达127.11%。 《今日财富》研究发现,2021年以来二线白酒扩容,市场表现普遍好于一线白酒,以舍得白酒和金徽酒为代表的地方白酒受到基金公司的追捧。但库存积压、存货周转率低、区域属性过强等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在复星系助力下,舍得酒业和金徽酒能否破局,有待时间考量。1基金增持,二线白酒活跃 受益于次高端白酒高景气延续及公司各层级的产品结构升级影响,2021年上半年,舍得白酒实现营业收入23.91 亿,同比增长 133%,归母净利润7.35亿,同比增长 735%;金徽酒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72亿元,同比增长36.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7亿元,同比增长55.89%。 从已经披露的公募基金半年报来看,19家白酒概念中仅有金世缘、顺鑫农业、水井坊3家遭到减持,大部分白酒股和去年相比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增持,其中舍得酒业增持幅度最高,高达3767.64%,基金持股占流通股比例为2.6868%,金徽酒增持幅度排名第3,增幅为52%。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季度有多位重要股东选择减持套现。据《今日财富》了解,舍得酒业前10大股东中有6名股东披露了减持计划。 其中,第二大股东四川省射洪广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二季度末较第一季度减持了287.3万股,持股比例从3.50%下降至2.65%;第四大股东云南卓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卓晔1号基金连续三个季度减持,持股比例从去年四季度的2.53%,下降至今年二季度末的2.16%;第五大股东的四川省射洪顺发贸易公司,持有舍得酒业401.83万股,二季度末已退出前十大股东行列。 与此同时, 9月26日,金徽酒也发布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集中竞价减持股份进展公告。公告显示,截至9月24日,中信兴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通过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减持金徽酒股份507.26万股,减持计划的减持数量已过半,占公司总股本的1%。 对此,金徽酒向《今日财富》表示,中信兴业不是金徽酒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本次减持计划实施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此次减持不会对公司治理及未来持续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综合来看,舍得酒业和金徽酒前十大股东持股数量均较第一季度有所降低。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舍得酒业前10大股东持股总数为1.38亿股,与第一季度末1.46亿股相比,持股数量下降幅度为5.11%。金徽酒前10大股东持股总数为2.91亿股,与第一季度末3.74亿股相比,持股数量下降幅度为22.21%。2库存积压,高端化行路难然而,除了基金增持和次高端扩容给舍得和金徽酒带来的利好之外,两酒企之前存在的库存积压问题仍然存在。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舍得酒业存货占总资产比重分别为48.96%、41.85%、39.57%。2021年上半年,存货占总资产比重为37.32%。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从2018年至今存货占比仍未摆脱长期居于前3的状况。 从存货周转率来看,舍得酒业的存货周转率从2018年的0.26降到2021年上半年的0.19。存货周转率的弱势表明公司库存商品出现滞销,销售变现能力变弱,产品吸引力下滑。 据业内人士分析,商品出现滞销的原因是历史遗留问题。一方面,舍得酒业在历史上产量较大,且销量不畅,导致拥有巨量的老酒库存。另一方面,中国老酒市场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对老酒概念的界定较为模糊,难以衡量真实的价值。 对此,浙商证券在研报中指出,目前舍得酒业两大次高端酒单品为业绩主要驱动力,收入占比超过80%,但存在价格提升速度偏慢、市场库存较预期高等问题,因此主要单品或将进入调整期以达到提升渠道利润、减少经销商库存、减少社会库存、减少经销商资金压力目的,利于长期发展。 复星旗下的另一家金徽酒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金徽酒库存占总资产比重逐年攀升,2021年存货占总资产比重达到34.35%。大量存货已经引发存货周转问题,上半年金徽酒存货周转率仅为0.29,创下上市来新低。 而且《今日财富》研究发现,金徽酒目前大本营仍在甘肃,省外市场占比较小。根据上半年数据显示,2020年甘肃省内销售收入占比超过八成,区域困境亟待突围。3加码白酒,复星的资本局2020年开始,复星开始布局白酒赛道。2020年5月,豫园股份以18.37亿的价格拿下了金徽酒29.99%的股权,此后,又通过海南豫珠进一步要约收购,将持股比例提升至38%,坐稳了第一大股东的位置。 2020年12月31日,豫园股份参与竞拍天洋控股持有的沱牌舍得集团70%股权,以45.3亿元成交价获得,豫园股份持有沱牌舍得集团70%的股权。这意味着郭广昌将成为ST舍得的实控人。 对于复星布局白酒行业的原因,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在一次调研中讲道。“中国白酒行业是一个很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行业。酒是快乐的灵魂,复星对白酒有着20多年的追求。我关注白酒有很多年了。从金徽酒到舍得酒,复星在白酒板块的战略是要一步步做大做强,做成百年基业。” 复星入驻后,为舍得和金徽酒带来了市场的关注度和资源加持,拓展了销售渠道。舍得酒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复星对舍得酒业的赋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复星引入了新思维,包括头脑风暴、企业发展思路等。另一方面是生产赋能。此外,复星还会在华东华南市场给予支持,预计未来的业务量会逐年增大。 金徽酒董秘石少军在2020年中国新消费高峰论坛讲道,复星能够带给金徽酒东部市场生态环境的突破,“对于东部市场,复星有医药、钢铁、矿业、消费品,以及在上海有非常好的餐饮渠道,在复星的内部,把生态业务先做通,然后通过复星的带动,慢慢再孵化一部分市场,在某个小的区域来进行样板。” 此外,金徽酒相关负责人向《今日财富》透露了公司在华东地区的布局进度,金徽酒将在复星生态的支持下,计划设立上海销售公司和由上海销售公司控股的江苏销售公司,负责华东其他地区销售工作。目前,金徽酒正积极筹备上海、江苏公司的注册登记和前期运营规划。 不过,市场上有投资者认为,同为白酒生产商且同时布局华东地区,舍得酒业和金徽酒或涉同业竞争。对此,《今日财富》向豫园股份有限公司发函求证,截至发稿,未获回复。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10-11 2021
  • 6家上市银行半年报不良率超2%,盛京银行居首

    6家上市银行半年报不良率超2%,盛京银行居首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王慧雪编 | 全   卓银行业的信贷资产质量是研判金融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现如今政策收紧、监管高压、融资渠道收窄等诸多压力下,这一指标显得更加敏感。随着国内上市银行2021半年报的披露完成,A股和H股相关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不良贷款率情况也浮出水面。《今日财富》通过梳理57家A股和H股内地上市银行半年报发现,有6家银行不良贷款率超过2%,42家银行超过1%,9家银行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以内。16家银行不良率超2%,盛京居首数据显示,不良贷款率超过2%的银行有盛京银行、哈尔滨银行、天津银行、锦州银行、中原银行和甘肃银行。其中,盛京银行也是在所有上市银行中唯一一家不良贷款率超过3%的银行。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底,盛京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约178.6亿元,与上年底基本持平,不良率为3.04%,较上年底下降0.2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30.93%,则比上年底上升16.88个百分点。尽管盛京银行不良率有所下降,但该指标在所有内地上市银行中位列倒数第一。《今日财富》梳理盛京银行近年年报数据发现,2018年-2020年间,其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71%、1.75%和3.26%;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60.81%、160.90%和114.05%。值得注意的是,盛京银行的客户及行业集中风险远高于同行。其前十大单一借款人的贷款额度约占资本净额的77%,远高于同期A股上市银行22%的平均水平。哈尔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仅次于盛京银行。截至今年6月末,哈尔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2.85%,较上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哈尔滨银行实现净利润9.4亿元,较去年全年净利润增加1.45亿元;资产总额6,323.1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37.1亿元,增幅5.6%。尽管哈尔滨银行上半年净利润超过了去年全年,但资产回报率与行业平均值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对此,哈尔滨银行解释称,一是因为该行疫情期间持续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适度降低政策支持的借款人融资成本,导致当期贷款收益率有所下降;二是其主动调整投资组合,提升标准化投资占比,压降债务工具投资规模,当期债务证券投资日均规模和收益率下降,对投资利息收入造成影响;三是受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及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等因素影响,非利息收入的实现难度显著加大。此外,天津银行、锦州银行、中原银行和甘肃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是2.32%、2.29%、2.17%以及2.14%。其中,天津银行和锦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2房地产不良上升惹关注从行业分布看,不良贷款主要发生在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等。此外,受调控政策影响,房地产业、建筑业企业的不良贷款也出现了较大幅度上升,部分企业资金链趋紧,风险暴露加大。尤其是房地产对公贷款,多家银行该部分不良率出现上升,质量明显下降。例如前述盛京银行大股东系恒大附属子公司,涉房信贷的风险不断暴露,不良贷款近三年增长近7倍。在涉房贷款方面,上半年,盛京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与不良贷款率较去年年末有所下降。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盛京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为656.53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1.2%,其中不良贷款率为0.88%,不良贷款为5.8亿元。但拉长时间轴来看,盛京银行2020年房地产业贷款为700.5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2.8%,不良贷款率为2.03%,不良贷款为14.22亿元;2019年房地产业贷款为352.80亿元,占总额的7.7%,不良贷款率1.91%,不良贷款为6.75亿元;2018年房地产业贷款为289.55亿元,占总额的7.7%,不良贷款率仅为0.29%,不良贷款为0.83亿元。相较于2018年,盛京银行今年上半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上升了0.5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增长了将近7倍,房地产业贷款也增长了366.98亿元。作为盛京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恒大集团今年5月以来就因资金链、商业票据以及信贷输血等问题站上风口浪尖,这或将增加冲击盛京银行整体资产质量的风险。对此,东吴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房住不炒”导向下地产公司风险暴露。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外部环境压力明显增加,尤其高负债率的激进型房地产公司经营困难,公开市场中涉及房地产企业的债务违约也频繁发生。对于银行而言,部分陷入债务违约的房地产公司现金流承压,影响贷款本息偿还,同时从贷后管理的角度,银行也会主动将有潜在风险的房地产公司贷款纳入关注类或不良贷款的口径。而房地产对公贷款的不良“双升”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9-30 2021
  • 大变局下的银行2021半年报:与实体共振,发力零售与财富管理,不良分化,再战资本江湖

    大变局下的银行2021半年报:与实体共振,发力零售与财富管理,不良分化,再战资本江湖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宋 鸿 王慧雪编 | 全   卓根据《今日财富》统计,截至2021年9月27日,在A股和H股上市的内地银行总数已达57家。上市越来越多,估值却不理想。需要注意的是,上市银行依然面临着“融资难”的现象。根据公开资料统计,截至目前,超8成上市银行“破净”,今年以来,已有至少12家银行高管增持自家银行,接近一半为被动稳定股价。可是,增持并不一定能带来股价上涨,涨跌仍由市场决定。伴随行业风险监管的加码,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愈发严格,公司治理对经营管理、风险控制和数字科技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赢得市场认可,则要看上市银行自己。1股价低迷,资本市场融资难度加大今年A股新上市的银行里,除了H股回A的渝农银行(H股:重庆农商行)、重庆银行,还有上海农村商业银行(沪农商行,601825.SH)、齐鲁银行(601665.SH)和浙江农信辖内的瑞丰银行(601528.SH)。9月初,兰州银行A股过会。被称作“排队时间最长”的兰州银行,2016年6月首发申请即获受理,但从受理到过会,足足走了5年多。据证监会网站统计,除兰州银行,还有12家银行在上市排队,其中8家处“预披露更新”状态;4家为城商行,8家为农商行。但上市并不意味达成。即便生自上海,上市不足一月的沪农商行,很快因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其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8.90元/股,而不得不触发稳定股价措施。在业内看来,目前银行股估值水平整体偏低。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今日财富》研究发现,截止2021年9月27日,在57家A股和H股的上市银行中,仅7家上市银行市净率达到或超过1倍,由高到低分别为招商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瑞丰银行、平安银行、厦门银行和成都银行,其余上市行的市净率均低于1倍,即公司总市值低于公司账面净资产。市净率最低的17家银行,其总市值甚至不到账面净资产的一半。按市净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浦发银行、江西银行、中信银行、渝农银行、渤海银行、北京银行、交通银行、甘肃银行、广州农商行、华夏银行、锦州银行、中原银行、民生银行、晋商银行、徽商银行、天津银行和哈尔滨银行,市净率从0.49到0.14不等。央行、银保监会2021年4月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明确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监管要求,即未来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将面临0.25%-1.5%的附加资本要求。这对未来入选银行有直接的资本补充压力,特别是对盈利能力放缓、不良处置压力依然较大的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若被纳入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范畴,对其中长期资本管理考验更大。一方面,银行上市提速,有望缓解资本压力;另一方面,由于银行板块持续低迷,已失先发优势的“后起之秀”们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经营特色,也很难避免“破净”的尴尬。《2021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指出,低估值导致上市银行在股权再融资发行定增、可转债和配股方面受到影响。在发行价格不得低于账面净资产的要求下,银行股按低于1倍的市净率进行股权再融资难以真正实施。“以往很多银行的市净率在0.9倍左右,有些大股东直接按1倍市净率参与定增,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实现了股权再融资的目的,中小股东也相当于从大股东那里拿到了‘补贴’,实现了多方共赢。当前银行的市净率普遍偏低,有些银行的市净率甚至低于0.5倍,如果大股东再按1倍市净率参与定增,便损失过多。”报告指出。从实践经验来看,市净率在0.7倍-1倍间的银行,基本可以通过发行可转债后再进行转股的方式进行股权再融资,但如果市净率在0.7倍以下,发行可转债的难度较大。而配股需全体股东出资,其中难免有股东缺乏可动用资金,或因其他原因不想参与增资,所以市净率过低的银行配股往往不受中小股东欢迎,有些“强人所难”。根据普华永道报告,2021年上半年各上市银行通过永续债、非公开发行、可转债及二级资本债等方式,共募集资本4,903.8亿元,较2020年上半年减少4,963亿元,降幅达50%,资本市场融资难度加大。2与实体共振,营收净利逐步回升在疫情的影响下,与实体经济高度相关的银行因市场对多重因素影响下经济转型过渡期间可能产生的落差而担忧,银行股价也一直被压制。如何看清银行业大势,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对上市银行的战略定位、经营模式、风险控制和质量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普华永道认为,得益于境内疫情的有效控制及实体经济的稳定恢复,2021年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银行业盈利重回增长轨道,继续与实体经济共同画出一道 “微笑曲线”。上市银行信用资产减值损失计提下降5.95%,致使净利润增长幅度超过拨备前利润。《今日财富》研究数据显示,在A股和H股上市的57家内地银行股里,2021年上半年,超七成上市银行的营业收入同比实现增长;上市银行合计实现净利润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2.21%,除了民生银行、哈尔滨银行、锦州银行、盛京银行,其余52家银行上半年净利润为正增长。对此,民生银行解释称,一是积极落实国家减费让利政策,同时提升了高评级客户贷款投放占比,新发生贷款收益率明显下降;二是严格执行房地产行业信贷调控政策,收益相对较高的房地产开发贷款规模及占比下降;三是持续调整与优化投资业务结构。由此导致息差收窄,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35.33亿元。此外,上市银行加大了支持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力度,并延续了“让利”策略。6月25日,央行、银保监等四部门印发《关于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的通知》,自2021年9月30日起施行;中支协和中银协共同发布《关于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的倡议书》以及《关于降低自动取款机(ATM)跨行取现手续费的倡议书》。费率下行成为大趋势,这虽然影响银行非息收入,但因占比较小,整体对营收端影响不大。伴随企业经营的恢复,减费政策更多有助于支持实体经济,减少企业财务成本。与此同时,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范关联交易行为,防范不当利益输送风险。在方向明确和日趋规范之下,中国银行业迎来了转型的重要时期。公司贷款占比略升。普华永道表示,按行业分析信贷投放,受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等政策影响,房地产企业贷款增速显著降低,从2020年上半年的11%回落至2021年上半年的5%。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全国所有商业银行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46.3%,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均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3转型发展,零售与财富管理并重 在净利差和净息差普遍收窄,各类资产管理需求提升的大背景下,上市银行在巩固零售“压舱石”的同时,持续加大了对理财、托管、投行等非传统中间业务的投入。2021年上半年,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农商行的净利差分别为1.88%、2.13%、2.04%,同比下降0.09、0.13、0.08个百分点;净息差分别为2.03%、2.19%、2.07%,同比下降0.08、0.14、0.09个百分点。但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整体维持向上趋势。结合扩大内需和对公业务转型的档口,零售业务作为银行“压舱石”的作用凸显,因此,多数银行将零售转型作为优先推进的战略任务,从规模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过渡,加速全球化、综合化、数字化。而财富管理业务既可推动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还可带动对公和零售业务等协同发展,也是发展的重点。中银研究认为,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银行在财富管理领域大有可为,加速从基础零售业务向财富管理、私人银行、消费金融等“大零售”方向转变,契合“共同富裕”新命题。“大零售”“财富管理”“大财富”等成为银行战略的关键词,财富管理和消费金融是各行着重布局的领域,财富管理契合共同富裕理念,消费金融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上市银行积极推进转型,布局财富管理业务,中间业务收入竞争激烈。《今日财富》研究显示,2021年上半年,57家上市银行约46%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同比正增长,除了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体量在百亿元以上(增幅在34.88%到4.14%不等),其余多是基数较少的城商行和农商行。与此同时,哈尔滨银行、盛京银行、紫金银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郑州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下降超过三成,其中,盛京银行均下降超过了七成。4不良分化,高质发展任重道远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336万亿元,同比增长8.6%;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6%,较上季末下降0.05个百分点;上半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1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尽管上市银行整体业绩改善、资产质量也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资本补充难度加大。在政策收紧、监管高压、融资渠道收窄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曾被认为风险较低的房地产贷款呈现不良率上升的趋势。2021年6月末,57家上市银行整体不良率从2020年末1.51%降至1.44%,逾期率从1.49%降至1.45%。不良率在2%以上的有6家,均为城市商业银行,主营地区较为集中在东北、环渤海和中西部。不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盛京银行(3.04%)、哈尔滨银行(2.85%)、天津银行(2.32%)、锦州银行(2.29%)、中原银行(2.17%)、甘肃银行(2.14%)。另有9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低于1%,从低到高依次为宁波银行、邮储银行、泸州银行、常熟银行、南京银行、厦门银行、无锡银行、杭州银行和张家港银行,主营区域较为集中在长三角。在普华永道看来,今年6月末,上市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普遍下行,主要原因为风险加权资产增速超过核心一级资本的增速,导致核心一级资本有所下降。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合伙人谢莹认为,随着新冠疫情在海外及国内部分地区反复,经济复苏与金融市场仍面临不确定性,中国银行业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传统制造企业在产业升级、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经营困境,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房地产金融调控持续,金融业强监管趋势将加大违规处罚力度等。上市银行应积极应对上述风险,持续夯实资产质量,加快推进战略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监管方面,内控合规也是银行业近年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银保监会今年6月印发《关于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活动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内控合规管理建设的管理要求。9月22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这是继005版、2014版之后的又一次修订,为加强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提供制度保障。此次监管评级分为9大要素、6个等级+S级、13个档次。9大要素为资本充足(15%)、资产质量(15%)、公司治理与管理质量(20%)、盈利状况(5%)、流动性风险(15%)、市场风险(10%)、数据治理(5%)、信息科技风险(10%)、机构差异化要素(5%)。评级结果分为1~6级和S级。其中1级细分为A、B两档,2~4级细分为A、B、C三档,1~6级共13个档次。数值越大风险越高,监管关注和投入将越多。据悉,根据监管评级结果,银保监会将实施差异化监管,比如现场检查的频率和深度将有所不同,从而促进监管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问题机构、高风险机构应“早期介入”,将金融风险防患于未然。此前,信托公司、保险资管、消费金融公司等行业的监管评级办法悉数发布,金融业监管评级框架进一步明晰。德勤中国银行及资本市场行业主管合伙人郭新华认为,下半年全球经济有望继续复苏,但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中国金融业将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通过加强内控合规、风险防控、跨境金融业务和科技赋能,有效满足社会融资需求,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今日财富》余慧敏对本文亦有贡献)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9-30 2021
  • 五粮液:销售费用半年报居首,批价未见起色

    五粮液:销售费用半年报居首,批价未见起色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谷可可编 | 全   卓 8月29日,五粮液发布半年度业绩报告。公告显示,公司2021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67.5亿元,同比增长19.5%;实现归母净利润132亿元,同比增长21.6%;每股收益3.4元。 虽然上半年五粮液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但其股价在高位下降明显。9月16日,股价创年内新低,收报197元/股。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9月27日,年内五粮液股价跌幅达26%,同期上证指数涨幅为3.16%,市场表现明显弱于大盘。 《今日财富》研究发现,2021年上半年,五粮液的营业收入来源白酒的生产和销售两大方面,但近年来营收和净利润出现逐年下滑趋势,而销售费用却仍在逐年攀升。同时,今年上半年五粮液被多位股东减持,释放市场降温信号。1中报销售费用居首 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浓香型白酒的代表,也是驰名中外的高端酒品牌,与茅台和泸州老窖形成“茅五泸”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 2020 年,茅五泸高端白酒收入市占率分别为 57%、30%、7%,合计占据高端市场94%份额,形成寡头垄断格局。五粮液向《今日财富》表示,目前,在千元价格带五粮液占有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是同价位段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 受益于消费结构升级,高净值人群数量扩容将为高端白酒带来需求增量。据国联证券预计,未来高端白酒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1486亿元增至2025年的3098亿元,CAGR为15.83%。 五粮液依托产地优势和独特的酿酒技艺,构建起品质和产能护城河。据2020年胡润品牌价值排行榜数据显示,五粮液品牌价值为2950亿元,排名第二,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五粮液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正逐年放缓。根据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营收分别为400.30亿元、501.18亿元、573.21亿元,同比增速为22.99%、32.61%、25.20%;净利润分别为133.84亿元、174.02亿元、199.55亿元,同比增长38.36%、30.02%、14.67%。 2021年上半年,五粮液产品实现收入271.38亿元,同比增长17.27%,在同行业19家企业中排名第14位;归母净利润132亿元,同比增长21.60%,在同业中排名13位,不及疫情前2019年增速。 《今日财富》还注意到,近年来五粮液不断加码在营销上面的投入。2018年至2020年用于销售方面的成本分别为37.78亿元、49.86亿元、55.79亿元,同比增长4.22%、31.95%、11.90%,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 2021年上半年,五粮液销售费用为达到35.55亿,占营业成本比重为38.62%,同比增长11.64%,位居19家酒企榜首。其中促销费用超过21亿元,占比高达59.18%;其次是形象宣传广告费用6.88亿,包括线上0.88亿元、线下2.82亿元、电视广告3.18亿元,占比19.35%。 五粮液向《今日财富》表示,在品牌建设方面,上半年,先后与中国石油集团、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香港新华集团等知名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对于进一步提升五粮液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公司销售费用攀升的原因,公司在半年报中称主要是由于报告期内销售规模扩大,提升配送速度,公司加大分仓投入所致。2高管频繁变动,市值蒸发3000亿元9月14日,五粮液发布《关于公司副总经理辞去职务的公告》显示,五粮液董事会收到副总经理唐伯超的辞职报告,唐伯超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辞去上述职务后,其不再担任本公司任何职务。 据悉,这是近2个月内,第3位离职的副总经理。7月21日,五粮液发布公告称,“根据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相关管理办法,朱忠玉、唐圣云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截至目前,2020年年报中5位副总经理,仅剩两位在职。 除人事变动之外,同日,五粮液还发布了《关于职工监事拟减持所持股份预披露的公告》。根据公告,公司职工监事吴国平持有公司股份约2.3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006%,自公告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5800股。 在3位高管离职后,股价一路回调。从7月22日280.1元/股跌至9月17日201.95元/股,下跌幅度27.9%,市值蒸发超过3000亿元。 《今日财富》统计,上半年五粮液遭到三股东减持。根据半年报披露,五粮液被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传统 -普通保险产品-005L-CT001深、国泰君安证券资管-中国银行-国泰君安君享五粮液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减持,减持数量分别为1755.67万股、6.02万股、405.7万股。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时,五粮液基金持股数量为4.62亿股;而2021年中报显示,基金持股数量降至4.56亿股。 据业内人士表示,国泰君安君享五粮液1号减持或与公司此前发布的限售股解禁公告有关。今年4月,五粮液曾发布公告称,锁定期三年的员工持股计划将于2021年4月19日届满。公司上述员工持股计划存续期为48个月,其中锁定期36个月,后12个月为解锁期。 对于五粮液股东减持的原因,《今日财富》向公司求证,截至发稿,未获回复。3批价涨幅不及预期,销售动力不足2021年上半年,公司五粮液产品收入 271.38 亿元,同比增长17.3%,其中销量同比增价7.2%,均价同比增长9.4%。由此可见,五粮液收入增长的价格贡献超过销量贡献。对于五粮液价格提升的原因,申万宏源研究所表示,是由于团购及计划外打款占比提升及经典五粮液放量所致。 然而,今年淡季期间,普五价格一直在980-990左右平稳运行,使得市场担忧需求动力不足。与茅台相受供给层面影响较大不同,五粮液批价边际变化更多由需求所决定,因此更能反映千元价格带景气度。(资料来源:浙商证券研究所) 从五粮液批价今年表现来看,从年初约 960-970 元,到7月涨至约1000元,目前又回落至约980元,整体表现较为坚挺,但不及部分经销商预期。 截止至2021年8月15日,五粮液河南批价在980至990之间,市场有观点认为高端白酒终端需求疲软,没法支撑五粮液持续提价。 对于五粮液批价涨幅不及预期的表现,多家券商仍然给出“买入”评级。中泰证券认为涨幅不及预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因为今年五粮液发货节奏整体较快,淡季并未像往年严格控货;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司8月加大计划内发货,渠道为实现资金回笼加快周转。 德邦证券对上述观点进行补充,今年成都地区经销商改革,削减的经销商配额由其他经销商承接,直接导致五粮液在中秋国庆双节前提前放量,也是五粮液批价不及预期的原因。 而历年淡季控量挺价的模式,多家券商也持质疑态度。华创证券指出,五粮液往年“淡季控量涨价,旺季放量回落”的形象并非理想状态,今年主动追求淡季平稳旺季不跌,未来反而会给渠道更充足的信心,也可避免当前较为敏感的涨价舆论风险。 德邦证券也表示,“淡季控量涨价,旺季放量回落”的量价调控方式更多的是从供给端来实现,而非需求端的真实拉动。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9-28 2021
  • 双节如期而至,白酒股大涨,渠道商却频传“未超预期”

    双节如期而至,白酒股大涨,渠道商却频传“未超预期”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谷可可编 | 全   卓 国庆节将至,白酒板块备受市场关注。9月27日,白酒板块股价强势反弹。中证白酒指数上涨6.4%。东方财富Choice 白酒板块19只股票股价集体上涨。其中,五粮液、泸州老窖等6只股票涨幅超10%,贵州茅台涨幅9.5%,金徽酒涨幅8.26%。华西基金认为,白酒板块大涨受到两个重要催化因素影响:茅台股东会新董事长表达解决渠道加价的决心;泸州老窖股权激励超预期,带动有激励预期的其他白酒个股也跟随上涨。 但据《今日财富》了解,与以往中秋节前白酒供不应求的景象不同,今年全国各渠道经销商纷纷反馈白酒动销“未超预期”,市场情绪偏悲观,疫情担忧仍存。国庆期间此状况是否延续,目前仍未可知。 结合19家白酒企业2021半年报,《今日财富》研究发现,白酒企业依赖场景消费,销量随季度波动,且多家企业存在销售攀升,产品以及营销模式同质化的问题,外加政策及公募基金减持等利空消息,第四季度白酒股价复苏存疑。1半年报业绩现季节性回落 按目前市场主流分类方法,我国白酒企业按单瓶价格可分为高端酒3家(>600 元)、次高端酒5家(300-600元)、中端酒3家(100-300元)、大众酒8家(<100 元)四个档次。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19家酒企实现营业收入总额1589.98 亿元,同比增长 21.13%;实现归母净利润 577.91 亿元,同比增长 20.64%。 《今日财富》研究发现,营收增幅超过50%的有6家,酒鬼酒增速最高,为 137.31%,其次是舍得酒业、山西汾酒,增速分别为95.92%、90.03%。与2020上半年相比,2021上半年有2家企业的营收出现下降,分别是皇台酒业和顺鑫农业,营收同比下降35.82%和3.46%。 净利润方面,2021年半年实现同比增长的上市酒企有17家,其中增速超过100%的5家,分别是舍得酒业、青青稞酒、水井坊、酒鬼酒、山西汾酒,实现负增长的两家,分别为皇台酒业和顺鑫酒业,增速分别为-500%和-13.27%。 虽整体表现不俗,但白酒行业属于周期性行业,销量随季节有规律波动。第二季度为传统白酒销售淡季,酒行业个股业绩较一季度总体有所下降。《今日财富》梳理发现,19家酒企中有13家酒企营收增速低于第一季度。 其中,回落最为明显的当属素有“新疆茅台”之称的伊力特。2021年第一季度伊力特营收增速为255.33%,而第二季度为-24.07%,增速下滑超过279个百分点。从净利润来看,水井坊和金种子酒第二季度净利润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金额分别为0.42、0.49亿元。 《今日财富》发现,控货挺价是淡季时酒企采用的普遍策略。以泸州老窖为例,7月30日至8月2日期间,泸州老窖陆续发布了5次与停货相关的红头文件,涉及泸州老窖特曲60版系列产品、国窖1573、泸州老窖窖龄酒、泸州老窖特曲、泸州老窖紫砂大曲。截至 9 月 10 日,泸州老窖 52 度价格为388 元/瓶,环比 8 月 27 日持平。 “消费淡季出货量较小,渠道管控成本较低,此时停货能稳定前期涨价带来的价格刚性,为下一轮价格升级造势。”白酒行业分析师蔡学飞解释道。“酒企通过产品提价,实现产品价格带‘占位’,为旺季促销及渠道压货预留市场空间。”融泽咨询白酒分析师刘晓威也表示了类似的观点。2销售费用攀升,营销同质化根据中报数据,营销费用排名前6的公司上半年销售费用累计超过110亿元,平均销售费用19.04亿元。上述6家公司中,销售费用最高的是五粮液,高达35.55亿元;销售费用最低的泸州老窖,销售费用为11.83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为12.7%。值得注意的是,除迎驾贡酒和青青稞酒,其余公司的销售费用均较2020年同期实现了上涨,其中涨幅最高的是酒鬼酒,2021年上半年销售费用同比上涨112.3%;涨幅最低为金种子酒,涨幅为5.59%。 《今日财富》发现,广告费用是酒企销售费用居高的主要原因。浓香型白酒从诞生之初便将营销重点放在央视等传统电视媒体,如在各个频道和晚会投放广告、冠名央视黄金强档节目,参与大型赛事等。 以今世缘为例,上半年今世缘广告登陆了央视《整点报时》,并与江苏卫视《晚间新闻》、《江苏新时空》等品牌达成战略合作。报告期内,其销售费用约3.94亿元,同比增长55.74%;广告促销宣传费用高达2.87亿元,占销售费用比重约72.84%。 通过比较各公司宣传广告及包装,《今日财富》发现,目前白酒行业存在产品同质化、营销形式单一的问题。统一的“品牌故事”、“百年窖池”以及“香醇绵甜”不仅使白酒行业进入互相攀比的营销误区,同时也给消费者留下营销感过重的的主观印象,从而产生反感情绪。 此外,高昂的广告费用进一步压榨了公司的利润。今年上半年今世缘净利润率为34.79%,较去年同期减少了0.32个百分点,与疫情前2019年同期相比,仍减少了0.43个百分点。 对此,信达证券表示,从品牌打造成本角度看,酒企品宣投入大,风险高,收效未知。对于缺乏资本支持的酒企来说,从小范围圈层营销出发,更符合企业自身现有的条件。方正证券也在研报中指出,酒企需从自身定位出发,只有找到和自身资源禀赋相匹配的营销模式,才能在市场当中找到立足之地。 品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产品品质的竞争。五粮液向《今日财富》表示,当前白酒产业面临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但高端名优白酒产量7万吨左右,仅占行业总产量的1%左右。行业整体产能过剩与优质产能供给不足的二元结构矛盾将长期存在,品质竞争将是未来行业竞争的主战场。 3利空消息不断,市场情绪波动事实上,近段时间,白酒行业不断传出利空消息。政策面上,8月20日,市场流传监督管理总局价监竞争局发布的《关于召开白酒市场秩序监管座谈会的通知》的消息。相关媒体报道称,此次监管或将是白酒市场最强监管。 据悉,此次会议主要针对的是资本围猎酱酒及茅台酒价高涨如何控制的问题。受此消息影响,当日茅台盘中一度跌近6%至1525.5元,创去年7月以来新低,最终收跌4.44%报1548元,市值跌破2万亿。 此外,消费税改革仍在讨论中。华泰证券指出,此次关于消费税的讨论主要集中于:第一,从量定额征收消费税对白酒行业的影响及变革;第二,白酒消费税征收环节由生产后移至批零环节的可行性及影响。 据业内人士分析称,消费税改革后实行部分税目征收环节后移,征税环节将从生产端转向渠道端,渠道端利润面临压缩,白酒企业业绩将出现分化,一定程度上或将压制中小酒企的发展。 从需求面上,受疫情反复、收入预期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者消费意愿和消费意愿较低,消费板块整体疲软,对中秋节消费造成一定冲击。各渠道商对于中秋国庆销量普遍偏中性,均表示今年“超预期”概率偏低。 白酒板块不景气也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包括易方达消费行业股票、招商中证白酒指数在内的多只股票近3个月内涨跌幅为负。《今日财富》发现,与白酒相关的基金,以中秋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为基准日,近3日、5日、10日、20日主力资金净流入分别为-15.72、-46.79、-37.69、-20.44亿元。 对于目前白酒股未来的走势,业内观点出现两级分化。招商中证白酒基金经理、招商基金量化投资副总监侯昊表示,白酒板块前期涨幅较大,资金兑现收益及分流至其他确定性较好的成长板块,导致近期走势较弱。但从基本面角度看,白酒行业基本面扎实,在消费升级及集中度提升趋势下仍具备较好的配置价值。 然而,云溪基金董事长阳勇则表示,白酒股应该是一个震荡行情。整体来说今年9月份、10月份,医药、消费会受到新能源估值压制。虽然医药、消费可能马上面临着2022年估值的切换,但是它是一个筑底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9-28 2021
  • 房企艰难转型路:踏出物业管理“舒适区”,投奔创收困难的全新赛道

    房企艰难转型路:踏出物业管理“舒适区”,投奔创收困难的全新赛道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郁淳言编 | 全   卓监管趋严,融资收紧,近年来,地产行业正发生深刻变革。在多重因素叠加下,多数房企出现营收放缓、净利率下滑的情况。为求突破,房企纷纷布局地产之外的新赛道,以寻找第二增长点。 然,不少房企的转型业务被质疑为“地产的新外衣”——选择与地产强相关的领域作为转型方向,利用已有的业主资源和区位优势加以发展;又或是仅为服务于营销,提高自身楼盘的溢价,使其在价格上更有竞争力;再有通过概念,营造氛围。 《今日财富》梳理了多家上市房企的转型方向与发展现状发现,无论公司主营业绩是好是坏,转型业务的盈利情况都不乐观。在2021半年报中,大部分公司对多元化转型布局有所提及,但除了高增长的物业管理业务外,表现亮眼的转型方向并不多见。而更多的公司,选择了对转型业务的具体盈利情况避而不谈。1多元化布局转型业务 《今日财富》研究发现,目前,房企转型主要聚集的赛道包括商业开发与运营、物业管理、酒店运营、产城融合、文旅、康养、住房租赁以及金融业务这八大类别。 (数据来源:《今日财富》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定位为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的万科,转型方向主要为物业管理、租赁住宅、商业开发与运营,以及物流仓储服务。控股子公司万物云主要经营物业服务,上半年营收103.8亿元,同比增长33.3%;长租公寓“泊寓”报告期内营业收入13.19亿元,同比增长25.6%。 碧桂园的转型布局则主要包括物业投资、酒店经营、智能建造、机器人餐饮、新零售及现代农业。2021上半年,转型业务的总对外收入为29亿元,同比2020年同期的18亿元上升62.2%。碧桂园自身庞大的业主群及自建销售渠道,为其农产品及新零售提供销售保障;而建筑机器人则能参与到地产开发的前端,保证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 融创中国立足于“地产+”多元布局,下设地产、服务、文旅、文化、会议会展、医疗康养六大战略板块。2021年上半年,融创文旅收入约26.1亿元,同比增加166.3%,物业管理收入达24.2亿元。 转型同样发生在部分中小型房企中间。在医美领域,鲁商发展通过多赛道打造大健康生态;奥园美谷布局医美全产业链综合平台;科技领域,西藏城投、广宇发展布局新能源相关产业,万业企业转型半导体行业。 综合来看,房企多元化转型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只是多数集中在头部。较多企业选择与主营业务较为相关的领域作为转型方向,意在利用已有的业主资源和区位优势,协同新老业务共同发力。但也有企业选择开辟全新赛道,在舒适区外探索盈利的可能。2物业收益高,酒店风险大物业公司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衍生产物,也是多年来房地产行业持续迅猛发展的得力推手。在核心的地产业务之外,多数房地产公司都会选择与主营业务匹配度较高的物业管理作为转型抓手。 从房企转型情况来看,近年来,只有物业管理领域给房企带来的业绩贡献在持续增加。 2021上半年,融创中国的物业管理服务实现营收20.5亿元,同比实现翻倍;万科来自物业服务的营收为 85.7 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 5.1%,营业利润率17.46%,同比增长3.09个百分点;保利物业营收51.53亿元,同比提升43.1%,归母净利润4.91亿元,同比提升22.8%。 西南证券指出,2021H1,物业板块继续保持高增长,营收利润双升。37家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86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5.7%;归母净利润达133亿元,同比增长65.1%,业绩表现亮眼。其中,营收增速位于前三的分别是世茂服务、越秀服务、金科服务,增速分别为171%、108%、89%;毛利率位于前三的为恒大物业、世茂服务和正荣服务,分别为37%、36%和35%。 物业管理之外,酒店管理是另一个房企热爱拓展的领域。 上半年,万达酒店发展收入约4.15亿港元,毛利约2.48亿港元,其中,酒店营运及管理业务收入2.62亿港元,同比增长131.8%;酒店设计及建设管理业务收入9969万港元,同比增23.5%。 然而,9月10日晚间,万达酒店发展发布公告称,收到融创中国通知将终止与万达酒店订立的酒店管理协议,公司与融创中国目前正就有终止的后续安排及对于万达酒店的潜在补偿进行协商。 这份本应在2037年才到期的合同,因其过早的毁约受到广泛关注。同为头部房企的融创中国,在2019年6月,即开张了旗下首家自营品牌酒店。在今年8月,融创还申请注册了“融创堇悦酒店”、“悦”等一系列商标,并对酒店管理职能岗位进行招募。公司对酒店住宿板块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而此次与万达解除合作,或有进一步加码自营品牌的打算。 另一家与万达打过交道的房企叫富力地产。2017年,富力地产斥资199.06亿元从万达购入酒店业务。然而,该板块不但没能为公司贡献利润,反倒常年亏损。2018-2020年,酒店业务净亏损分别为4.59亿元、10.08亿元和14.27亿元。2021年上半年,净亏损5.4亿元。 近年来,为提升业务多元化,房地产企业进军酒店行业的姿态显得越发主动。然而,酒店业务由于具备重资产、长周期的属性,短时间内难以贡献现金流,还可能增加财务杠杆,导致债务高筑,因而颇具风险性。融资、产品线定位、入住率、盈利等,也都是房企所要面对的行业性难题,转型做酒店管理,并非一门轻松的生意。 3全新赛道创收难 迈出安全区,多数房企在长租公寓、文旅等业务的布局目前仍处在摸索阶段。而一些全新领域如新能源、教育、物流、医疗等业务的增收情况,则更显未知。 最新发布的半年报显示,融创文旅总资产规模达1332亿元,相当于国内文旅老大华侨城资产规模的三成左右,但与此同时,客流量却达7201万人次,华侨城同期的游客人次仅为2848万。《今日财富》注意到,今年上半年融创文旅板块实现26亿元收入,匹配到7201万人次的客流量,单次消费仅36元。资产规模与收入不匹配的情况出现,让融创文旅板块的发展前景变得难以预测。 滨江集团着力发展服务、租赁、酒店、养老和产业投资五大非房业务板块。在2020年度业绩网上说明会上,公司董事长戚金兴表示,已有两个养老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公司也会成立专业的养老团队来独立经营养老业务,并且积极参与未来社区的养老事业养老板块。然而《今日财富》发现,在2021半年报中,滨江集团只字未提养老项目的进展及盈利情况。 光明地产借助西郊、临港的区位优势,转型发展物流冷链仓储、酒类贸易经营等业务。然而2021上半年内,光明地产的子公司上海海博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海博西郊物流有限公司、上海海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皆发生净利润亏损,分别亏损1703万元、565万元、392万元。物流板块表现不佳,光明寄望于即将到来的“进博会”、“花博会”等大型活动对食品及农产品冷链运输的需求,从而在物流板块扭亏为盈。 亿翰智库分析指出,对于房企发展多样化的业务形态,是新的行业形势下,企业主动求变的举措,但是新业态的选择也需要更多谨慎的选择,否则也不会让企业有更多的向上力,反而可能会成为企业风险爆发的始点,而且寄希望于短期内新业务能够取代地产开发成为新的利润贡献来源,难度可想而知,也不太可能实现。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9-27 2021

今日财富

  • 联系电话:021-50388577
  • 联系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杨路620号中融恒瑞国际大厦东楼901B
以“创造财富新思维”为理念,致力打造连接中国创富者和财富管理者的媒体平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