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排序
发布时间
522个结果
  • 卓越教育“自救”:发展“素质教育+汉语出海” 人员内部转岗消化

    卓越教育“自救”:发展“素质教育+汉语出海” 人员内部转岗消化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郁淳言编 | 全   卓7月24日,“双减”政策正式落地,进一步严控校外培训机构的操作空间。在众多裁员和转型消息中,卓越教育集团董事会秘书蒋易皇向《今日财富》表示,卓越目前没有裁员打算,转型方向主要为“素质教育”和“国际汉语课程”。公司年报显示,卓越教育集团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以K12阶段学生的小班及个性化辅导为主营业务,教育产品开发、婴幼儿教育培训、国际教育文化交流为辅的综合性教育机构。校区范围从广州市延伸至全国各地,是华南地区最大及全国第五大K12课外教育服务提供商。此前在媒体采访时,蒋易皇曾表示:一切不合规的培训,包括曾开在暑期及周末的课程,未来肯定不会去做,这也给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公司计划用大概1年的时间打磨课程,力争三年之内恢复到目前的营收水平。针对近年来连续走低的股价,他回应道:“我们有信心把素质教育做好,市场应该也会看到我们的表现。”截至8月16日收盘,卓越教育集团(HK.03978)报收0.53港元/股,仍处历史低位。1素质教育打头阵,人员内部消化转岗素质教育加儿童运动用品,是卓越转型发展的第一个方向。据悉,2016年,卓越成立了专门聚焦于素质教育的部门——英才事业部。篮球、足球、舞蹈、编程等方向,均有所涉猎。财报显示,2017年至2020年,英才项目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670万元、3952万元、5610万元、5156万元,占总收入的2.34%、2.68%、3.06%、3.05%,比例较小。卓越的主营业务,始终是K12阶段学生的小班辅导及个性化辅导。面对“双减”政策要求,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卓越教育集团董事会秘书蒋易皇向《今日财富》表示,“周一到周五我们就正常做(学科类培训),周六周日转成素质(教育):编程、美术、设计、画画、儿童英语戏剧,这些都是允许的。只是说本来学科的东西要紧凑一些,放在周一到周五。”在他看来,2016年起开拓的素质教育业务已有积累,“当时可能还不是我们最核心最主营的业务,现在政策下来,(未来)可能要以这块来打一个头阵。”素质教育培训之外,卓越还想切入儿童运动用品市场,面向每年约50万的客户群体,组织联赛,出售球服等周边产品。“假设一年50万个新学员,一年就得上百万件的球衣,还有各种周边,对于儿童运动产品的需求是很大的。”蒋易皇认为,卓越的优势不仅在于二十多年经营积累起的庞大客群,还有总部所在省广东的地缘优势。广东作为中国经济与人口第一大省,居民的消费能力普遍较高。此外,广东还拥有中国乃至世界闻名的轻工业加工厂,各式各样的衣服、水瓶、书包都产自此地,因而,扎根于此的卓越教育集团还具有成本和协同的优势。选择素质教育,也是出于对师资特点的认知。卓越的课程和老师普遍针对年轻学生,“我们内部论证了一下,目前先以素质教育为主。政策来得也比较突然,我们一个做了二十多年的公司,说想转也不是一天就能转。所以,目前想聚焦在素质教育这一边。”人员上,尽量实现内部消化和转岗,选出现有教师团队中有才艺者,担任钢琴、绘画等课程的老师。蒋表示目前没有裁员的计划,“因为我们也不想制造任何社会事件。”2瞄准教育出海,打造汉语第一股素质教育之外,卓越教育还瞄准了“教育出海”赛道。今年7月16日,卓越汉语国际班正式设立,面向在穗外国商人,提供商务汉语、日常汉语及青少年儿童汉语三大教学服务,以帮助他们更加顺利地在华进行贸易往来。与此同时,向外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友好发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作为卓越该系列课程的合作对象,负责提供相关资讯与课程。而师资方面,同样本着尽量实现内部消化和转岗的原则,使用机构本身的英语老师作为对外汉语国际班的授课老师。蒋易皇表示,卓越的目标是“打造全球汉语第一股”,而全球7亿东南亚籍人士、约 13 亿非洲籍人士是目前学习汉语的最大目标人群。“汉语市场其实非常大,机遇源自中国近十年的发展。如果十年前我们说主营业务或未来增长重点想放在对外汉语,没有人会相信。但是这次,包括疫情之后欧美的衰退,给汉语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机会。”在整个国际汉语教育市场中,卓越最大的目标市场是东南亚。对此,蒋在公开渠道中曾表达过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东南亚总人口基数大且人口结构年轻,华人华侨占比较高。二是中国是东南亚旅游的第一大游客来源,在许多国家,人民币是通用货币。三是卓越总部的所在地广州,大量有色人种于此做着生意,“他们学习汉语的情绪非常高涨”。为了与中国人打交道,学习汉语成为了刚需。据了解,日前,卓越教育集团已陆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驻华领事馆取得联系,并与喀麦隆、尼日利亚、乌克兰、俄罗斯、伊朗等驻华领事馆达成合作,着力于解决其子女和所在国在华商务人士的汉语学习需求。3股价跌近九成,仍有转型信心自去年1月高点以来,卓越教育集团股价一路震荡下滑。截至2021年8月13日,收盘价为0.54港元/股,相比去年1月达到的4.922港元/股的高点已下降近九成。对此,蒋易皇回应道:“我们有信心把素质教育做好,市场应该也会看到我们的表现。当然,现在市场上,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和外资投资者是有一个恐慌的情况。目前来看,教育股普遍来说都是超跌的。”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卓越教育集团营收16.88亿元,较2019年的18.32亿元同比下降7.85%;归母净利润1.3亿元,较2019年的1.36亿元同比下滑4.33%。年报指出,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的原因,主要来自疫情影响可排课时间缩短,使辅导课时下降及在疫情期间影响招生。截至2020年12月31日,卓越在全国范围内共有268间培训中心,分布于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去年,乘疫情之势,公司对现有校区数量进行了调整。其中,将原有12间受疫情影响、条件较差、租金偏高或营收规模较小的校区进行合并管理;将3间校区转做全日制业务所用,从而提升校区效率。蒋易皇透露,“双减”政策颁布之后,公司已在考虑对一些亏损校区做进一步的调整。对于卓越乃至教育行业未来的发展,其态度相对乐观。“K12是非常大的一个市场,现在对有所限制,我个人觉得还好,其实不用这么悲观。它(政策)并没有消灭掉这个东西,只是在规范整个行业。我们上市公司的优势是合法合规,所有东西都有牌照有手续。我们有二十多年教研积累,有这些老师的经验,有专业化的运营,所以就还好。”蒋表示。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8-17 2021
  • 消费金融公司2020全样回顾:审慎经营或是最好的防御

    消费金融公司2020全样回顾:审慎经营或是最好的防御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陈   莹编 | 宋   鸿2020年是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这一年,市场主体及服务能力在一年之内迅速扩容,消费金融公司的申设进程有所加快,国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达30家,贷款余额从2016年的千亿规模首次增至 5000亿。 作为普惠金融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消费金融公司累计服务客户16339.47万人(为各家机构数据加总,并未剔除重复情形),同比增长28.37%,逐渐成为支持居民消费和实体经济的基础设施性行业。 与此同时,在各大玩家“跑马圈地”、蓬勃发展的同时,疫情和监管的双重压力并举,市场也面临低利率环境下利润空间收窄、市场竞争加剧以及不良资产快速增长三大挑战。 盘点2020年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数据,《今日财富》发现,“增速放缓”、“发展空间有限”、“业绩分化严重”等现象再次重现在大众面前。 过去一年,“一增一减”之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2021年,站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之下,在监管约束下挥别爆发式增长的消金行业将迎来怎样的重构? 消金公司如何一边努力向合规靠拢,一边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对此,《今日财富》向3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发函调研,以辩证视角重新审视持牌消费金融的发展。1头部轮换、营收放缓、两极分化从2009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出台至今,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走过了十个年头,整个行业消金公司数量也达到了30家。 在2020年新获批的5家消费金融公司中,重庆蚂蚁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高达80亿元,和捷信消费金融并列第一。此外,银行系有2家(分别为北京阳光消费金融和苏银凯基消费金融),互联网系有3家(分别为小米背景的重庆小米消费金融、蚂蚁科技集团背景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以及唯品会背景的唯品富邦消费金融),截至目前,3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共有4家有台资银行参与。(数据来源:《今日财富》根据公开资料梳理)2021年7月下旬,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1) 》,这是中国银行业协会连续第三年面向社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情况的专业性报告。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首次突破5000亿元,达5246.49亿元,同比增长5.18%;贷款余额4927.8亿元,同比增长4.34%;累计服务客户16339.47万人(为各家机构数据加总,并未剔除重复情形),同比增长28.37%。 同时,报告指出,2020年,消费金融公司努力克服疫情负面冲击以及获客和融资成本攀升的影响,实现业务的正增长,但发展增速较前期有所放缓。 为此,《今日财富》进行了行业全面盘点,也得到了验证。 目前,全国3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除5家为2020年新成立公司无过往历史数据之外,从整体来看,2020年消费金融行业业绩增长受疫情影响严重,总资产、净利润、营业收入表现均不及往年。此外,目前消费金融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分化,营收冠军与末位相差近30倍,疫情和行业竞争态势的变化,搅动了原有的消费金融行业格局。(数据来源:《今日财富》根据公开资料梳理,单位:亿元)从营收增长来看,行业前三名依旧是招联、捷信、马上。不过,相比于2019年的排名,招联亿128.16亿元的营收成绩赶超捷信112.32亿元,跃居行业第一。而捷信、马上均出现营业收入下滑的情况,分别同比下滑35.16%、15.50%。 从上图来看,《今日财富》根据公开数据整理发现,在已披露业绩的19家消费金融公司当中,有5家出现营收下滑,其余都有所增长。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基数较小,盛银、金美信、长银五八、杭银的营收表现亮眼,分别同比增长104.14%、96.80%、92.13%、85.71%。 相比往年,招联、兴业消费金融营收增速均有所放缓。招联消费金融从2018年至2020年的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67.09%、54.40%、19.33%;兴业消金2018年至2020年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395%、105.68%、28.04%。不过,这或是行业发展的正常趋势,2020年在疫情和监管的双重压力下,让近年来一直快速发展的消费金融行业慢下脚步,步入更加稳定、规范发展的阶段。(数据来源:《今日财富》根据公开资料梳理,单位:亿元)净利润方面,2020年排名变化相对较大。在已披露业绩的消金公司中,站上十亿“台阶”的仅两家公司,分别是招联消费金融和兴业消费金融。其中招联消费金融2020年的净利润蝉联年度第一,达16.63亿元,同比增长13.78%。 从同比来看,仅有9家表现为同比增长,9家表现为同比下降,基本对半分部。总体来看,部分机构利润下降可能是响应监管要求以及降息让利,但其实整体指标变化还是较为合理的。从具体数据来看,较为亮眼的是金美信、杭银,分别同比增长126.40%、107.83%。 此外,根据《今日财富》的调研情况,除2020年新开业的5家消费金融公司仅披露了部分财务数据之外,北银、哈银、蒙商、华融、中信、平安、中原也因种种原因并未进行完整披露。2规模扩张谨慎  融资“补血”添新招从某种程度上讲,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对消费金融公司的一次压力测试,也对行业发展敲响了警钟。 盘点消费金融公司2020年的经营业绩情况,可以发现,近年来一直快速发展的消费金融行业慢下了脚步,这一点,从行业资产规模扩张趋于谨慎也可以作证。(数据来源:《今日财富》根据公开资料梳理,单位:亿元)在总资产方面,公布完整数据的19家中,12家消金公司总资产在百亿以上,占比超过一半。前三名依旧是招联、捷信、马上,其中招联的资产规模达1083.11亿元,成为唯一一家总资产迈上千亿台阶的公司,而与之相比,捷信的总资产却下降37.62%,从1045.36亿缩减到652.07亿,马上也略有下滑,从548.15亿元收缩至524.84亿元。 不过,资产规模收缩幅度最大的公司并非捷信,而是苏宁。相比于2019年年末,苏宁消金总资产由38.5亿缩减至23.93亿,下降幅度为37.85%。总体来看,多数中小型公司的资产增幅超过头部机构,不过行业态势变化趋于谨慎审慎。 根据中银协的报告指出,消费金融公司作为发放消费贷款的金融机构,资本天然消耗较快。除了利润转增资本外,股东增资是当前各机构补充资本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渠道。但由于消费金融公司股东资本实力参差不齐、战略意图各异,新引入股东尤其是金融机构股东资质要求较高等原因,股东增资难度较高。整体来看,传统的资本补充渠道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度在上升,扩宽市场化融资渠道成为消费金融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补血”新招。 目前来看,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只包括接受股东境内子公司及境内股东的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发行金融债券、境内同业拆借以及发行ABS等五类。其中ABS颇受青睐,这一模式资金成本较低,但是发行门槛相对较高。目前获得ABS资格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共有15家,分别为中银、捷信、锦程、兴业、招联、海尔、苏宁、湖北、马上、晋商、中邮、长银、杭银、中原和日前获批准的幸福消金。 随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消费金融公司当前迫切需要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今日财富》了解到,日前长银五八消金在官网发布公告,招标二级资本债主承销商采购项目,或将为资本补充渠道探索一条新延伸路径。对此,《今日财富》多方联系长银五八未果,最终,其客服人员回绝了问题。3监管规范与鼓励并重 不良率仍成谜与传统银行不同,消费金融公司虽然也是持牌金融机构,但较为“年轻”。 2009年至今,国家以实现普惠金融为战略目标,以消费金融为主体,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不断为消费金融发展注入催化剂。(数据来源:《今日财富》根据公开资料梳理)《今日财富》梳理了2020年的政策发现,持牌消金迎来了监管的定向“松绑”。2020年以来,伴随着P2P整顿归零、网络小贷新规出台,金融领域“非持牌”时代终结,消费金融持牌化成为趋势。 从人民银行官员讲话到《关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再到《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金融监管部门推出一系列政策鼓励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支持消费复苏。 而除了“定向松绑”之外,监管对于行业的后续发展也定了基调。暴力催收、用户隐私侵犯、收取砍头息、消费者借款综合成本畸高、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一直是关注的重点。2020年以来,已经又多家公司收到了监管罚单。其中包括了锦程、兴业、招联、捷信、晋商、马上、苏宁、长银五八。(数据来源:《今日财富》根据公开资料梳理)“一松一紧”之下,为消费金融行业爆发式增长踩下“刹车”,而在一揽子的政策催化下,也倒逼公司不得不摈弃“高风险覆盖高收益”的粗放风控模式,不得将授信审查和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外包、不过度依赖担保或保险机构的风险兜底、加强对催收公司的甄别(杜绝暴力催收行为)。 去年,在银保监会发布通知执行逾期60天以上划入不良贷款的标准之前,监管对不良贷款的认定一般为逾期90天以上,五级分类标准趋严,将加速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暴露水平。 过往几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鲜有披露不良情况。根据数据查询,2015年至2017年,消费金融公司(持牌公司)整体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85%、4.11%、6.62%,而同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则分别为1.59%、1.76%、1.74%。 在2018年捷信的不良贷款率曾一度攀升8.4%,马上、中银、兴业分别为3.45%、3.15%、2.28%。(数据来源:《今日财富》根据公开资料梳理)而根据《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截至2019年末,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63%。从不良贷款率的中位数来看,2019年末为2.03%,较上年末小幅上升;而不良贷款率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差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家机构的风险成本的差异,部分机构的风险成本压力尤甚。 《今日财富》调研了2020年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率情况,发现部分机构仍然对此有所忌讳,不愿披露。 值得一提的是,在披露不良率数据的公司中,较为亮眼的是盛银消金。根据盛京银行披露,截至2020年末,盛银消金不良率率0.09%,远低于消金公司2.03%的平均水平。 目前来看,消费金融贷款不良率偏高,与我国消费金融存在的问题有关。而在监管频频对资本金、杠杆率、联合出资比例、风控职责、集中度、跨区域经营等领域进行约束之后,或许行业有望进一步降低不良情况。 回顾过往,十三五期间,在宏观层面促消费和企业部门去杠杆的整体逻辑下,消费金融行业的监管环境相对宽松,新机构、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层出不穷,但当下监管态度已发生明显转变,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可视作未来三五年消费金融监管的总基调。424%红线之下  2021年“变数”是关键谈及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苏宁金融研究院曾表示,消费贷款行业的快速增长期已过,接下来的增长空间,更多的来自存量置换。 从监管对不良贷款的逾期认定从90天变为60天已经可以看出些许端倪。消费金融公司必须意识到,一味吸引客户扩大流量,必须匹配相应的贷前贷后风险防控,否则就可能出现坏账压力过大而破产的局面。 而近期,有消息称,相关监管部门要求各地消费金融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个人贷款利率全面控制在24%以内,并设置了过渡期进行调整。消息一出,一时间在行业内热议。如果定价空间被再次压缩,将会直接影响了消费金融的利润空间。 事实上,今年3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曾发布公告,明确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其中,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也包括了消费金融公司。同时,央行还首次明确提出了利率的计算方式,复利利率采用内部收益率法(IRR)。 在监管趋严、利率下行的情况下,消费金融公司或将面临两难之境:如果用户下沉寻找新的增长点,也将意味着可能需要用高利率去覆盖可能造成的损耗;如果用户上移将可能面临跟银行信用卡进行直面抗争。 对于消金公司来说,如何通过降低管理成本、获客成本和风险成本,来最大限度降低利费水平? 海尔消金表示,公司以“风控+科技”为根本,以大额场景为切入点,以用户为中心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在客群定价上,以科技为依托,通过决策引擎科学判定用户分层,给予用户分层定价。 哈银消金则认为,目前,国内消费金融市场需求旺盛。哈银消费金融瞄准有成长力的年轻人群和小微企业主等人群,通过运营的手段,依托强大的风控能力,给不同用户提供与之相匹配的不同类型、不同价格的产品和服务。 盛银消金表示,宏观环境上,最高法对民间借贷利率上限做出规定,客户贷款利率下行已是大势所趋。同时,公司强调过往便不会采用高利率去覆盖高风险的发展策略。而是一直在推动依据更多维度数据对客户进行精准定价,定价的基础是数据,数据的基础是科技,在不断提升数据收集、加工、处理能力,把这些数据标签化、价值化,真正为客户提供精准的服务定价。 与此同时,消费金融公司的综合收益一般由资金成本、导流成本、运营成本和风控成本四个部分构成。对成也场景、困也场景的消费金融公司,是另一沉疴痼疾:一方面,场景决定了什么样的客群、平台的服务成本和资金的最终流向,金融机构借此得以快速获客和放款;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基于场景方给予消费者信用,反而忽略了场景方本身的信用问题。 就在日前,上交所和深交所先后要求新挂牌的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ABS)产品中,禁止新增“医美消费金融”相关资产入池(但已发行ABS产品不受影响),对于头部公司而言意味着进一步承压。 《今日财富》调研发现,从存量规模来看,当前仅捷信、兴业和湖北3家消金公司发行的产品尚在存续期间。其中兴业消金发行的“兴晴2021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其底层资产显示的贷款类型中出现了健康医疗和美妆美容,占比分别为0.7%和0.18%。(兴晴2021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 来源:发行说明书截图)未来,受医美、教育等场景的监管因素,以这些场景占比较高的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开展和资产质量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科技界有一个口号:没有永立潮头的绝对胜利者,有的只是不断革新超越的后来者。在消费金融领域同样适用。 回顾2020,国内外经济波动加剧、利差收窄、监管趋严,消费信贷市场将告别高增长,逐步转向规范化的成熟经营模式, 站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2021,增长回归稳健、监管重构格局,尽早布局、躬身践行的消金公司如果能率先建立核心竞争优势,提供一些利率水平符合要求且风控能力好的产品,减少对客户风险溢价的索取,那么便可以在新一轮竞争中迅速突围,获得一次在市场份额上跃迁的机会。 这是消费金融最坏的时代,或也是最好的时代。 审慎经营,是消费金融机构的“隐蔽资产"。审慎体现的是防御的力量,只有在衰退期,防御的价值才能凸显,在繁荣期,防御会影响业绩增长,被很多人抛之脑后,并斥之为保守。 但是,繁荣期的泡沫算不得数,信贷周期或才是最终的评判者与清算者。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8-20 2021
  • 不良出清、利率大考,理清思路再上路,新五家消金巨头将如何展业?

    不良出清、利率大考,理清思路再上路,新五家消金巨头将如何展业?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陈   莹编 | 全   卓在疫情退却后,消费金融成为拉动消费的引擎,作为经济“压舱石”的效果进一步显现。 这一年消费金融公司的申设进程有所加快,监管部门相继批筹5家消费金融公司,包括重庆小米消金、北京阳光消金、重庆蚂蚁消金、苏银凯基消金、唯品富邦消金。至此,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达到30家。 伴随政策回暖和更多机构的加入,消费金融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更激烈的竞争。新的监管措施几乎重塑了消费金融业务模式,消金公司如何度过新的变局之年?在国内利率持续下行的大背景下,次级用户的风险系数也在不断上升,新入局者还有哪些业务发展空间?类似种种,都将成为这5家刚刚开业不久的消金“新兵”,今年首先要面临的“考题”。1关键词一:股东消费金融是个赚钱的生意,从不缺少参与者。 2020年1月10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关于筹建北京阳光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阳光消金”)的批复。其中,光大银行出资6亿元,持股比例为60%;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出资2亿元,持股比例为20%;王道商业银行出资2亿元,持股20%。 同月,银保监会网站于1月17日发布关于筹建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简称“小米消金”)的批复。其中小米通讯技术为第一大股东,持股50%;国内最大的农商行——重庆农商行持股30%,为第二大股东。此外,金山控股、大顺电器、金冠捷莱五金机电市场三家重庆当地企业分别持股10%、9.8%和0.2%。 2020年9月14日,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简称“蚂蚁消金”)获得重庆银保监局批准筹建,注册资本80亿元,与捷信消金并列第一。其股东也较豪华,既有蚂蚁科技集团这样的大靠山,也有外资背景南洋商业银行和国泰世华银行以及AMC中国华融作为资金方,还有新能源汽车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以及医疗器械企业鱼跃医疗和上市公司千方科技。 2020年9月30日,又两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分别为四川唯品富邦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简称“唯品富邦消金”)和江苏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简称“苏银凯基消金”)。这两家消费金融公司均是“两岸”合作基础上设立的,同时也标志着继金美信消费金融和北京阳光消费金融后,两岸合资消费金融公司达到4家。 《今日财富》了解到,唯品富邦消费金融由唯品会和富邦华一银行(持股25%)联合发起,而苏银凯基消费金融由江苏银行(50.1%)和凯基银行(持股33.4%)。公开资料显示,富邦华一银行为海峡两岸共同出资组建的商业银行,但富邦金控(台湾企业)持股80%,而凯基银行为台湾本土商业银行。 股东原生生态是传统消金流量源泉,如:海尔消费金融背后的海尔,招联金融背后的联通,苏宁消费金融背后的苏宁易购,马上消费金融背后的重庆百货、物美、浙江中国小商品城,尚诚消费金融背后的携程旅游,哈银消费金融背后的度小满和同程。 但总体来看,2020年新入局的5家消费金融公司的背景皆为不俗,无论是拥有强大银行系股东背景的阳光消金、苏银凯基消金,还是互联网资源雄厚的小米消金、蚂蚁消金、唯品富邦消金,相较于过往的“老牌”消金公司来说,也毫不逊色。 《今日财富》发现,早期成立的消金公司更多是资金方+产业系的组合,这几年,互联网巨头纷纷控股/参股消金公司,消金公司股东结构更多以资金方+电商系为组合。 2关键词二:场景过往,由于早期消费金融公司股东以银行居多,其产品类型及展业方式多与银行类似,起步较早、规模较大的捷信消金则以驻店模式为主,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巨头的入局,消费金融公司逐步向线上渠道转化,场景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出来。 在未来的时间里,谁将成为消费金融场景之王,或许谁就有突围而出、独占鳌头的可能性。 首当其冲的是依托于阿里巴巴的生态体系的蚂蚁消金,不仅限于自由电商领域,股东涉及涵盖银行、支付、医疗、新能源、资产管理等多个行业,场景多元。 而拥有“互联网+新零售”场景的小米消金,在“5G+AIoT”新一代超级互联网的时代里,也同样具有不可小觑的潜力。小米消金董事长洪锋曾表示,将着眼长远、审慎经营,依托技术优势深耕互联网、智能物联网和新零售等消费信贷场景,不断挖掘金融科技潜能。 同时,在消费升级的浪潮迅速增长之下,曾被视为继阿里、京东之后国内第三大电商平台的唯品会,苦等两年,将消金牌照收入囊中之后,会展开哪些动作,同样是市场焦点之一。 随着几个互联网巨头的加入,消费金融场景生态会发生哪些变化?此外,作为银行基因更加凸显的阳光消金和苏银凯基消金,是否会延续银行系的展业方式,又能否在这场场景之战中发挥禀赋?目前尚无法定论。3关键词三:利率入局者众,但格局仍未定。跟以往相比,这一批新入局者在资金实力、业务能力、存量客户以及应用场景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雄厚的实力。 但是,长远来看,消费金融的业务核心还是取决于风险与利润。在国内利率持续下行的大背景下,整个消费金融行业风险不断上升。面对同样危机并存的市场环境,谁能够通过各种手段降低资金成本、获客成本与风险成本,也就意味着谁的利润空间将更具有商业想象力。 从去年仅披露部分财报数据的小米消金和阳光消金来看,小米消金2020年实现盈利109万元,阳光消费金融则亏损9600万元。 不过,目前来看一切还尚未可知。根据易观研报显示,消费金融用户近年来呈现扩张态势,从用户年龄来看,80、90平均约占全年龄层的69%,其中90后出于最主力人群。同时,从地域来看,往三四线城市下沉趋势明显,从占比29%增长至42%。 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未来市场的角逐无外乎两点:一是横向扩张,谁能降低综合成本,以更低的利率同银行信用卡主体争夺这群90后客群的市场占有率;二是纵深发展,谁能具备更完善的风险把控能力,支撑消费金融业务范围深入三四线甚至更下沉市场空间。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未来消费金融市场将会有怎样的新特点、新变化、新趋势,《今日财富》将会持续关注。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8-20 2021
  • 招联消金之谜:盈利和发债规模同居首,资产承压,踩雷华尔街英语等场景或生变

    招联消金之谜:盈利和发债规模同居首,资产承压,踩雷华尔街英语等场景或生变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陈   莹编 | 全   卓在整个持牌消费金融行业当中,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简称“招联消金”)凭借2020年度一份惊艳的“成绩单”荣登行业龙头地位,去年资产、净利、营收等各项数据均位居行业第一,今年上半年同样业绩亮眼,净利润15.42亿元,同比增长166.7%。 可以说,招联消金正以高速发展势头一路凯歌,大有冲击消金第一股的气势。今年3月19日,招商银行(600036.SH)曾发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招联IPO及收购招商永隆所持招联股权的议案》,决定启动招联消费金融的上市研究工作。 在《今日财富》调研中,行业普遍认为招联消金亮眼的业绩和其全面线上展业的模式有关。2020年招联消金曾因营销宣传存在夸大误导等问题遭银保监会通报批评,而从今年半年报显示的其随着贷款规模的扩张而暴露的手续费“倒挂”现象,以及近来被爆踩雷华尔街英语,种种迹象难免让市场担心其线上业务高速发展背后的隐忧。 伴随外部经营环境等变化带来的各项成本的增加,客群覆盖面越广,风险成本也越大,在监管趋严的情况下,招联消金能否走出一骑绝尘的IPO坦途,尚是未知。1股权变更、启动IPO 凭靓丽盈利高歌猛进8月4日,招联消金披露了2021年半年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表。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招联消金营收73.90亿元,同比增长22.7%;净利润15.42亿元,同比增长166.7%。数据显示,最近三年,招联消金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9.56亿元、107.40亿元和128.16亿元,净利润12.53亿元、14.66亿元及16.6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5.38%。 业绩高速增长的招联消金已经坐上行业龙头的交椅,并且凭亮眼的经营情况,一改过去低调的作风,牟足劲开启冲击IPO之路。 3月19日,招商银行公告披露,该行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招联IPO及收购招商永隆所持招联股权的议案》,在该议案中,招商银行宣布启动招联消费金融上市研究工作。 7月30日,银保监会官网披露,监管同意招商银行受让招商永隆银行持有的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25.85%股份。股权变更后,招联消费金融的股权结构为:中国联通持股50%,招商银行持股50%。有行业分析人士认为,相关股权变更可能是为了满足国内有关信息保护或者上市要求而做的准备工作。 在此之前,捷信、马上两家消费金融巨头已经启动了上市步伐,但迄今为止尚无进展。2业绩之王背后现隐忧 140亿发债规模高居首位《今日财富》在仔细研究招联消金的财报发现,其业绩近期也曾出现波动。2020年上半年,其实现净利润5.7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7.1亿元减少18.56%。这也是招联消金自成立以来首次出现业绩下滑。 根据2021年上半年的利润表显示,招联消金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8181.61万元,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这一项目均为正值,不仅手续费产生了“倒挂”,2018-2020年,招联消金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29%、11.85%及11.82%,也出现了持续下滑。 据资深财务人士测算,2021年半年报招联消金的净息差为11.7%,负债成本仅在3.5%,属于典型的高收益覆盖高风险的金融模式。 中诚信报告显示,由于逾期贷款在经济走弱时较易转化为不良资产,评级报告认为,可能会对招联消金的资产质量产生影响,因此“需保持关注”。同样据评级报告的披露,随着招联消金近年来信贷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公司不良贷款余额已逐年上升、核销金额大增。 虽然,总体来看,去年招联消金在资产、净利、营收等各项数据均位居行业第一,但是,对于业务迅速扩张对资产质量和合规风控方面的压力,以及逐年上升的不良率给公司发展带来不确定性等问题,截至发稿,《今日财富》并未收到招联消金方面的回复。 作为头部的消金公司之一,平台的资金是否充足就显得至关重要。 资金方面,2021年以来,招联消金已经发行了4次金融债。8月6日,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显示,“21招联消费金融债04”的起息日是8月6日,到期日为2024年8月6日,计划及实际发行总额为16亿元,发行价格为100元/百元面值,票面利率为3.14%。(图片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8日,招联消金已发行了18亿元的“21招联消费金融债01”;5月18日,该公司发行了18亿元的“21招联消费金融债02”;6月16日,该公司又发行了18亿元的“21招联消费金融债03”。 《今日财富》查询发现,更早之前,在2020年1月、3月、4月,招联消金分别发行3期规模共70亿元的金融债。通过计算得出,招联消金这7次发债总规模达140亿元,发债规模位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首位。 尽管相比同业借款发行债券显然成本更低,但也侧面反映出了招联消金资本充足率勉强维持的隐忧。 按理来说,招联消金拥有招商银行和中国联通两大背景雄厚的股东,资金成本低,自带银行的风控基因,是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的,但频频补血、资本充足率走低,或与全面线上展业的模式有关。3线上展业过程藏争议 场景争议踩雷华尔街英语招联消金旗下拥有“好期贷”“信用付”两大产品体系,以线上模式为主、兼具O2O模式,涵盖购物、旅游、装修、医疗美容等各类消费场景。 然而,随着医美、教育场景被监管套上紧箍咒,近日传出华尔街英语将宣布破产的消息后,紧接着就爆出多名学员前期申请培训贷或各类分期贷款缴足了学费,招联金融、北银消金等持牌消金均曾涉及其中。 追溯到2019年,曾有媒体报道,在教育机构樱花国际日语、海风教育、VIPkid等试听或报名时,在其销售人员介绍下向招联金融申请贷款分期支付学费后,退款遇到阻碍。 根据深圳银保监局通报的2021年上半年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2021上半年,业务范围覆盖全国的在深中资银行总部机构投诉量的中位数为2412件,其中招联消金投诉量为1101件,个人贷款投诉为1092件,占招联投诉总量的99.18%。(图片来源:黑猫投诉平台)同时,《今日财富》查询新浪旗下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发现,今年以来,多位用户曾匿名投诉招联消金与兴业银行签订了代收款协议,根据指定的用途、周期或条件、期限、金额进行自动扣款。疑似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等权益。 这样看来,去年10月22日,中国银保监会在官网发布《关于招联消费金融公司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通报》之后,招联消金的业务整改或许还未完全到位。 消费金融的监管日益趋严,未来可能出台更多严格政策。如果投诉、利率、催收、用户隐私保护等各种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或将对招联消金后续发展造成一定阻碍。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8-20 2021
  • “失速”的捷信:高层变动,业绩大幅下滑,被列信用评级观察名单

    “失速”的捷信:高层变动,业绩大幅下滑,被列信用评级观察名单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陈   莹编 | 全   卓根据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消金”)2020年年报,该公司当年末总资产652.07亿元,同比下降37.62%,其中,营业收入112.32亿元,同比下滑54.22%;净利润1.36亿元,同比降88.07%。 从2019年唯一一家破千亿的消金公司至2020年大落榜、失守第一,核心高管纷纷离职,业绩大降,更是被联合资信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失速”的捷信消金未来成谜。1净利润大幅下滑 痛失行业首位从2020年的各项指标来看,捷信消金都已失去行业第一的位置。 根据捷信消金2020年年报,该公司当年末总资产652.07亿元,同比下降37.62%,其中,发放贷款576.32亿元,同比降37.26%。同时,2020年净利润1.36亿元,同比下降88.07%。而其最大的竞争对手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联消金”)2020年末总资产1083.11亿元,同比增长16.84%,一举超越捷信消金,成为持牌消金行业新龙头。 2020年末,捷信消金逾期贷款占比高达21.87%,创下新高。2017年-2019年,捷信消金逾期贷款占比分别约16%、21%、16%,一直居高不下,公司信贷资产质量下行和拨备计提压力有所加大。 基于此,联合资信发布公告称,将捷信消金主体及“19捷信消费金融债01”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联合资信认为,捷信消费金融2020年经营业绩表现暴露出其业务处在转型期,业务规模收缩趋势较明显、高管稳定性呈现一定波动、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较大、盈利水平承压、未来经营发展趋势尚不明朗,以上因素可能会对公司未来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盈利能力、流动性与融资环境等产生影响。 不难看出,2020年对于捷信消金来说,异常艰难。2重资产模式“失速” 线下业务受冲击较大过去数年间,捷信消金曾长期占据行业的头把交椅,这与其以人海战术长期重资产铺设线下展业密不可分。 数据显示,2018年,捷信集团覆盖国家人口规模共计34亿,消费金融加权平均渗透率不足10%。主要通过网上及实体分销网络向客户提供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及循环贷款产品。截至2019年6月30日,捷信集团通过全球大约453,593个贷款服务点、贷款处、银行、邮局、汽车经销商和自动取款机网点组成的庞大销售网络,为超过1.237亿客户提供贷款服务。 线下网点推广、驻店推广的地推模式,为捷信消金赢得了行业第一的地位,同时也带来回报周期长、利润率低,线下虚假宣传,丧失线上红利等问题。所以,当疫情突然爆发,捷信消金受到的冲击较大。 与此同时,关于捷信消金“强制”裁员、“变相”裁员的消息并不少见。 2017年开始,捷信消费金融便开始在长沙、深圳、天津等地进行人员优化,相关媒体报道显示,2019年3月-9月期间,捷信消费金融在中国的员工减少了1.5万人,2019年年底员工已经减少至4万名。 自2020年年中以来,捷信消金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核心高管纷纷离职,迄今为止大多数职位仍未宣布接替人选,且在今年3月份,其实际控制人因为发生意外而去世。对于这一系列的人员变动、后续影响和业务情况,《今日财富》向捷信消金发函求证,遗憾的是,截止发稿,并未收到其关于此的正面回复。 不过,捷信回复了其他信息表示,2021年1-5月,捷信消金业绩情况良好,盈利已超去年全年。同时公司自2020年开始着手数字化转型,“2023战略”已初见成效,已有超过4,400万用户注册了捷信金融APP。2021年,捷信加强战略布局,紧锣密鼓的筹划新项目,针对捷信“2023战略”的实施、国内外消费金融市场的对比、捷信的品牌策略和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等问题。3消金行业大变局 浪潮之下承压转型麦肯锡在一份报告中也提到,2020是中国消费金融的转折之年,市场参与者们在未来面临着息差收窄、监管趋严和年化利率(APR)收紧以及不资产持续增长三大挑战。但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全面赋能消费金融价值链条,将成为下一个五年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整个消费金融行业还将处于调整期,而捷信消金的转型之路也在进行。公司总经理翁德雷·弗里德里奇曾披露,与一年前相比,公司内部运营降本增效极为显著,现在每产生一笔新贷款,捷信所承担的成本降低了31%。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总体成本大幅削减,成本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可变成本从31%上升到41%——这是一个重大进步,表明捷信如今可以以更灵活、更弹性的方式管理成本,使之更好地与实际业务量相匹配;服务成本降低了23%,这意味着捷信如今可以以更低的花费,为顾客提供同样水平的服务。 但是,在拼资本、拼流量、拼技术、拼速度的“红海”时代,留给捷信消金的转型时间显然不多。监管的态度也更加明晰,对消费金融整个产业链的整肃依然在持续。无论是互联网贷款和助贷的模式,还是征信数据的使用与隐私保护,又或者是潜在的利率下行,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捷信消金能否快速实现商业和业务的可持续以及风险可控之间的平衡,仍待观察。 可以肯定的是,捷信消金已经已经认识到中国市场所独有的机遇与挑战。 捷信消金产品与市场负责人巴斯克·兰加查理(Basker Rangachari)认为,就中国来讲,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独特之处和挑战在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必须与拥有世界领先技术、财力雄厚、拥有庞大规模和客户群的互联网巨头展开竞争。 “但中国市场的机遇也很有吸引力,对于消费金融机构来说,成功不在于一味的大量放贷,更在于是否有成熟的风控催收系统和资产组合促成有效回款。这正是捷信比较擅长的地方,因为捷信在其他国家有银行业务,我们的风控水平在质量和深度上都更接近银行。随着监管的积极调控,捷信作为持牌机构将可以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其表示。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8-23 2021
  • A股医美概念股鉴定:底层逻辑与护城河几何

    A股医美概念股鉴定:底层逻辑与护城河几何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谷可可编 | 宋   鸿火热了一阵的医美行业成为了近年资本关注的风口之一。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23日,医美相关概念股自今年以来涨幅超过14.49%,总市值接近万亿元。医疗美容行业成为继房地产、汽车、通讯、旅游之后的第五大消费热点。 随着轻医美的发展和消费者对医美的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医美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达1770亿元,预计中国医美市场在2020-2023年仍将保持16.37%的增速,于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3120亿元,中国有望成为医美第一大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需求爆发带动医美相关上市公司估值提升,吸引众多企业向医美转型。但新入局企业仍然面临主营业务不佳,医美业务占比较小的转型困境。而随着监管加强,分化加剧,行业也进入“动荡期”。 今年以来,医美行业的监管逐步加强。从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到8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医疗美容行业的部分问题,一些医美机构在宣传过程中只谈“最佳效果”,不谈“不良后果”,容易使消费者忽视安全隐患。 医美公司真假几何?为了厘清医美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日前,《今日财富》从产业链出发,对A股上市医美公司进行全面复盘,剔除无医美基因的错配公司,对市场相关样本进行了模式和盈利的鉴定。1上游毛利率高,中游净利润低根据《今日财富》研究,按照公司所从事的业务划分,行业上游是以爱美客、华熙生物、昊海生科为代表的医美原料、药品及医美器械供应商;医美行业中游为医疗美容机构,包括朗姿股份、奥园美谷和苏宁环球等;下游是获客平台或渠道,主要有新氧、更美和悦美等APP。 医美行业毛利率普遍较高,但产业链上下游净利率之间差别明显。《今日财富》发现,医美上游公司的销售毛利率普遍在85%-95%之间,净利率在30%-60%之间;中游医美机构的销售毛利率在50%-60%之间,净利率介于亏损~10%之间。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今日财富》研究发现,在可统计的62只医疗美容概念股票,仅5家上市公司的医美业务可以拆分,而未入选的公司的或是公司医美业务收入占比较小,不足以独立运转,又或是公司医美业务未产生收益等因素。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今日财富》整理)公司利润率间接地反映出护城河高低。医美上游生产商拥有交联等核心技术,所生产的多个产品拥有Ⅲ类医疗器械证,且能够实现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单位成本,因此毛利率较高。 据《今日财富》了解,医美医疗器械及药品从研发到获证至少需要5年以上时间,整个流程涵盖产品设计开发、创新产品申报、注册检测、临床试验、注册申报、生产许可申请、产品上市等步骤。截至目前,上游厂家爱美客共有7张Ⅲ类医疗器械证,华熙生物拥有6张,昊海生科拥有3张,华东医药拥有1张。 产品获批的高壁垒反映在产品的盈利能力上。以爱美客为例,2018-2020年,爱美客销售毛利率分别为89.34%、92.63%和92.17%。2019年公司所有产品毛利率均在90%以上,毛利率最高的产品是宝尼达,其次是逸美一加一、逸美,毛利率分别为98.73%、96.37%和96.07%。 然而,与上游量价齐升的现状不同,医美中游机构普遍存在毛利率高、净利润低的问题。由于较难标准化,医美中游机构行业竞争格局高度分散,无法联合起来与产品或器械生产商议价,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以国内最早的医美美容机构、正在冲刺港股IPO的伊美尔为例,2018-2020年毛利率分别为53.7%、51.6%和53.6%。然而2018、2019连续两年处于亏损状态,净亏损从1亿元扩大到1.18亿元,2020年才扭亏转盈,实现了829万元的净利润。 即便如此,对于医美未来整体市场规模的看好仍然吸引大批资本涌入,一些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跨界进入医美行业。2疯狂并购,部分水土不服《今日财富》整理发现,目前通过跨界并购进入医美行业的公司有:朗姿股份、奥园美谷、苏宁环球、特一药业、麦迪科技、金发拉比等。(数据来源:《今日财富》根据公开资料整理)2021年以来,跨界并购事件层出不穷。 4月2日,金发拉比发布公告,为打造“母婴产品+医疗、医美服务”的新业务模式,金发拉比以2.37亿元受让了怀化问美企业所持有的医疗美容企业广东韩妃医院投资有限公司36%的股权。4月2日,金发拉比一字涨停,4月2日至4月16日收盘价累计涨幅为149.92%。 5月6日,麦迪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与美贝尔集团签订股权收购意向书,拟以现金支付方式收购美贝尔集团持有的苏州美贝尔美容医院与常熟瑞丽美贝尔医院各不少于80%的股权,当日股价涨停。5月18日,特一药业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出资1亿元设立广东特美健康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截至5月20日,特一药业已接连收获两连板。 对于跨界并购的原因,各公司给出的说法各不相同。特一药业称,要以公司的中药产品为契机,大力开发及引进医美上游品种,寻找新的经营渠道。麦迪科技则表示,“打造‘辅助生殖+医疗美容’的消费医疗服务新模式,有利于推动公司业务升级,形成新增盈利增长点。”而金发拉比和麦迪科技的说辞非常相似,称“打造‘母婴产品+医疗、医美服务’的新业务模式,有利于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形成新的盈利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公司均遭遇主营业务增速缓慢的瓶颈期。以金发拉比为例,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份金发拉比主营业务分别为家居棉品、外出服饰和母婴用品,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49.62%、28.29%和20.01%。2018—2020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54、4.38、3.13亿元,同比增速-3.41%和-28.55%,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 与此同时,《今日财富》发现,上述公司均提到依托公司现有的主营业务,打造新业务模式。这些公司的原主营业务大多有消费属性,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及区域影响力,有的甚至直接与具备女性消费资源相关,如母婴或辅助生殖。如此一来,便可通过流量变现,降低医美服务机构获客成本。 当然,跨界并购在医美界也有水土不服。以2020年转型医美的奥园美谷为例,2020年度奥园美谷房地产及相关业务收入占比70.58%,化纤新材料业务收入占比20.05%,医美业务未产生收入。 朗姿股份同样面临转型困境。2017年以来,朗姿股份医美业务销售费用率分别为32.82%、35.94%、37.54%、39.01%,获客成本逐年攀升,且毛利率从2018年的59.9%降至2020年的54.24%,近3年来毛利率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此外,朗姿股份虽2016年布局医美板块,但主营业务仍为女装,2020年女装收入占比超过50%。 “可复制+消费属性”让医美机构成为2021年资本眼里最火热的投资标的。仅在2021年前4个月,资本投入医美的融资金额就已经突破了5亿元,超过了2020年的总和。然而,市场在疯狂炒作医美概念的同时,行业监管也在加强。3监管趋严 行业向理性回归最近,消息面对医美概念股形成一定利空。继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发布《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后,8月11日有媒体报道称,上交所、深交所近期已要求新挂牌的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ABS)产品中,禁止新增“医美消费金融”相关资产入池,已发行的ABS产品不受影响。 8月13日,沪深两市59只“医美概念股”中有38只下跌,其中,贝泰妮下跌5.35%、奥园美谷跌2.30%、华东医药跌1.68%、朗姿股份跌1.54%、昊海生科跌1.52%、华熙生物跌0.62%、爱美客跌0.02%。 东兴证券研报表示,目前已实施的监管政策影响主要集中于下游的终端消费,短期或将对行业供需两侧产生一定影响。需求端将受到广告、医美贷相关整治冲击,供给端非正规机构将成为整治重点,行业整体规模可能出现一定萎缩。但长期看,随着非正规机构和产品出清,行业供给端集中度有望加速提升,利好头部机构。 针对资本市场的变化,兴业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徐佳熹表示,实业的发展是慢慢向上的,而资本市场的热度是陡然上升的,最后资本的热度会回到与实业相同的增速。“今天我们看到这个行业非常热门,明天可能就很艰难了,但在艰难之后会留下来一批很好的企业”。 随着政策监管力度越来越大,医美产业势必迎来行业洗牌,没有业绩支撑和确切销量预测的概念股将会被淘汰。兴业证券认为,跨界企业想要在医美行业活下去,需摆脱传统业绩对赌的观念,转而针对其他基础细节深入了解。否则,“全国知名连锁”永远只会是一个远大的愿景。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8-24 2021
  • 产品名称苏宁环球:深陷主营下滑困境,2020年医美业务占比不足1%

    产品名称苏宁环球:深陷主营下滑困境,2020年医美业务占比不足1%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谷可可编 | 全   卓2020年医美业务营收占比不足1%,股价却因蹭上医美概念几次异动。今年7月21日,苏宁环球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苏宁环球健康拟收购医美产业基金和环球股权投资持有的无锡苏亚、唐山苏亚、石家庄苏亚各100%股权。根据公告,无锡苏亚、唐山苏亚、石家庄苏亚各100%股权转让价格分别为1.3亿元、0.94亿、1.13亿元,合计3.37亿元。 此公告发布后,7月22日,公司股价从7.55元/股升至7.63元/股,微涨1.06%;7月23日,收盘价为7.18元/股,跌幅达5.9%。资本市场反响平淡,却引来了深交所一纸关注函。随后,股价于7月26至27日连续两日跌停。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包括药企、地产、母婴和平台在内的20余家上市公司纷纷宣布跨界进军医美产业,刮起“跨界医美风”。苏宁环球便是房企转型医美公司的典型案例。1陷入主业下滑困境苏宁环球于2005年借壳上市,是一家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公司。2005-2015年公司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务,通过招拍挂和收购陆续拿下南京,宜兴、无锡,以及上海、吉林、芜湖等城市的多宗地块,开发了“瑰字”系列住宅项目、威尼斯水城、天润城多个地产项目。 在此推动下,公司房地产销售金额由 2006 年的13亿元扩大至2015年的72亿元,CAGR 达到 21%,总体保持上升趋势,并于2016年达到峰值。 根据公司年报,2016-2020年,公司房地产业务收入分别为77.91亿元、52.55亿元、28.81亿元、35.18亿元、40.41亿元。过去4年,公司的房地产主业下降48.13%。 与此同时,2020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跌15.66%至10.38亿元,主要原因是苏宁环球于2021年2月份退还了安徽芜湖一宗未开发的商办地块,产生的损失金额约为2.68亿元。 另外,《今日财富》发现,苏宁环球从2010 年后再无获取新的房地产项目,仅在2020年底通过并购的方式择机收购了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地块。(数据来源:华泰证券研报)据悉,此次收购是苏宁环球董事长张桂平为缓解苏宁3000亿债务危机对弟弟张近平的支援。截至2020年,苏宁环球货币资金从2019年的18.55亿元降至9.63亿元。对于该部分变动的原因,苏宁环球称,“用于利润分配及支付西安地产项目土地款。” 2020年,在“三条红线”政策缩紧情势下,苏宁环球的地产业务愈发艰难。医美产业成为公司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重点转型方向。2布局医美5年,未见成效实际上,近期收购3家医院不是苏宁环球第一次布局医美产业。 早在2016年,苏宁环球持股45%与集团合资成立50亿元规模的医美产业基金,开始向医美转型;同年,医美产业基金收购了4家美联臣医院。2017 年,公司完成上海天大医疗美容医院有限公司90%股权的收购。 值得注意的是,医美产业在公司总营业收入占比极小。营收结构上,2020年公司地产开发占比达94.2%,建筑业、酒店业、文化创意及其他占比分别为 1.5%、2.3%和2.0%;医美业务的营收为4184.45万元,在苏宁环球整体收入中占比为0.98%,不到1%。 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仅有上海天大医院并表,且收购4年,从可查数据看仍呈现亏损的局面。根据1月7日苏宁环球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前三季度,该医院分别实现营收6014.79、3655.49、1806.64和1219.61万元,呈逐年下降趋势;净利润分别为-494.65、-1591.09、-1631.95和-637.09。 苏宁环球向《今日财富》回复,上海作为超一线城市,医美医疗机构超千家,市场竞争激烈,经营成本较高是天大医院亏损的主要原因。在已经公布的信息显示,上海天大在2020年度亏损,但目前半年度的经营情况没有披露,所以不存在所谓的“至今处于亏损状态”。 需要提示的是,关于上述上海天大医院的数据,公司是在公告中说明,并未在年报中明确。 此前,苏宁环球董事长张桂平在某次调研活动中声称,“公司将专注做医美,5年内实现医美第一主业,5年后医美将成为苏宁环球的唯一主业,成为亚洲医美领军企业。”目前来看,公司距离这里目标相差甚远。 今年受医美赛道持续火热消息影响,5月最后一个交易日,苏宁环球股价飙升至11.09元/股,单日涨幅4.72%。相较于3月份的3.98元/股,股价翻了近两倍。近日,在医美政策打击下,股价跌至5.58元/股,相较于今年最高点,跌幅达49.68%。 对于市场上炒作医美概念的质疑,苏宁环球相关负责人向《今日财富》表示,医美产业转型是公司一以贯之的战略发展目标,不存在炒作医美概念的说法。3股权转让疑点重重根据公告显示,本次交易评估以收益法结果作为最终评估结论。无锡苏亚、唐山苏亚、石家庄苏亚采用收益法评估后各公司股东全部权益价值分别为13,000万元、9,400 万、11,300 万元,增值率分别为 2021.18%、3841.30%、5097.07%。 关于此次并购是否为溢价收购,苏宁环球回复《今日财富》认为,属于正常范围内的收购,公司采用市场风险溢价评估,利用市场的历史风险溢价数据进行测算。因受医美机构“先付款后消费模式”业务模式影响,根据未来预计收益进行折现得出的评估价值较账面净资产增值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溢价收购,市场质疑本次收购或存在关联交易。苏宁环球通过苏宁环球健康持有医美产业基金45%的股份,而医美产业基金又持有这三家医院99%的股权。在收购前,苏宁环球就已经间接持有这3家医院44.55%的股权。也就是说上述3家医院的实际控制人都是张桂平。有业内人士指出,张桂平将在这次交易中将套现1.86亿。 另外,截至2020年底,3家医院净资产均为负数,其中无锡医院净资产-2337万元,石家庄医院净资产-1431万元,唐山医院净资产-45.49万元,合计-9739万元。2021年上半年末,交易标的净资产标的资产刚从负资产变为正资产。 国信证券指出,以地产切入医美和以纺服切入医美,前期均以资本驱动,后期均考验投后管理能力。服务机构之间的竞争,单体盈利能力比拼获客能力和运营效率,运营效率比拼资金储备和行业资源、投后管理能力。 从目前来看,并购的3家标的公司体量很小,增长空间有限。加之并购标的依赖医疗美容机构的医生及其他工作人员向客户提供的服务,如医生操作不当,可能导致不理想或非预期后果,包括并发症、损伤等,存在因不良反应而投诉、索赔或提起法律诉讼的风险。因此,并购标的能否有长期稳定的持续流量转化和盈利能力并不确定,仍有待观察。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8-24 2021
  • 监管趋严、内生不足,游戏“自救”当先自律自强

    监管趋严、内生不足,游戏“自救”当先自律自强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王慧雪编 | 全   卓由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防止网络沉迷,引发市场对游戏行业的热议。是“精神鸦片”,还是千亿产业?较为明确是,游戏产业的发展将日趋规范。 8月14日,央广网发表文章《肆意篡改历史的网络游戏当治理》指出,网络游戏具有公共文化产品的属性,也是一种历史和文化传播的载体,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参与者的思想和判断,从而被动接受人为“加工”的历史。 受行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影响,大多数游戏个股在此之前,已低迷了较长时间。事实上,近一年来游戏个股市场表现普遍不佳,截至2021年8月26日,三七互娱、完美世界、掌趣科技、电魂网络、姚记科技、顺网科技、巨人网络这几家公司过去一年里股价均跌超50%,其余游戏个股也均有不同程度跌幅。(图片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一方面是官方频频发声,另一方面是“跌跌不休”的市场表现,如何找到长期发展路径、平衡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者关系,成为整个游戏行业亟待思考的问题。1游戏监管日趋严格 近几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显示,目前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已经超过2亿,占青少年网民的66.5%。青少年首次接触网络游戏的年龄日趋低龄化,其中6-14岁是青少年接触网络游戏的主要时期。 在未成年游戏用户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国家出台相应政策的脚步也没停歇。《今日财富》发现,对监管机制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6月,文化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治理的意见》,明令禁止国内不得生产、销售游戏设备,同时限制进口,国家规范游戏行业的实例屡见不鲜。 媒体关于游戏防沉迷的声音也不绝于耳,8月初,《经济参考报》关于网络游戏对未成年负面影响的时评发布引发市场热议。腾讯、网易等游戏巨头均宣布推出相关措施,降低未成年游戏沉迷。此外,游族网络、三七互娱、完美世界等公司也均表示,严格落实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 一位头部游戏公司人士认为,过去几年,游戏行业为了防沉迷做了不少工作,希望游戏不要被当成洪水猛兽,“感觉现在一下子被打回去了。” 事实上,未成年人在中国游戏产业中只是一个细分受众。此次监管信号针对的是未成年游戏玩家,某腾讯游戏业务人士对媒体分析称,未成年玩家并不是游戏公司的主要目标,因为这部分玩家的付费能力有限。 也有观点认为,对未成年人沉迷于游戏的担忧性舆论,不可避免会对股价和舆论造成影响,对游戏产业的实际影响,最终还要看落地的政策措施。2业绩承压 股价多低迷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786.87亿元,同比增长20.71%。伴随着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游戏公司数量也随之几何级的增长,但在这其中,也经历了大浪淘沙的过程。 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至2020年,共2194家游戏公司相继倒闭,并且倒闭数量逐年增多。2016年至2020年分别有95家、182家、282家、742家、761家游戏公司倒闭。 《今日财富》注意到,在2020年中倒闭的761家游戏公司中,曾获得过投资的公司仅有14家,占比2.23%。其中9家获得天使轮投资,3家获得A轮投资,2家获得B轮投资。这也意味着,未获得融资的小微游戏公司占据了“死亡名单”的绝大多数席位。 但也有一些游戏公司脱颖而出,在A股、港股、美股等地成功上市。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格局的日益激烈、外部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多家公司的发展也出现“瓶颈期”。 《今日财富》梳理发现,以游族网络、完美世界、三七互娱为代表的A股游戏公司,相关披露的业绩均有不同程度下滑。(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今日财富》整理)完美世界202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2.07亿元,同比下降18.22%;净利润2.58亿元,同比下降79.72%。值得注意的是,其一季度净利润4.64亿元,同比减少24.43%。这意味着公司二季度净利润亏损2.07亿元,同比跌131.48%,环比大跌144.61%。 三七互娱2021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17亿元,同比下降83.98%。游族网络一季度归母净利润1.87亿元,同比减少48.37%;营业收入9.44亿元,同比减少22.05%。尤为注意的是,公司去年净亏损1.88亿元。 对于业绩下降原因,三七互娱回应称一季度投入的销售费用会在第二到第四季度逐步回收,不过《今日财富》留意到,公司往年第二到第四季度业绩相较一季度并没有明显增幅。 完美世界则表示,是因为公司调整海外游戏布局,关停部分表现不达预期的海外游戏项目,并优化相关项目人员,相关项目前期研发支出、关停过程中的充值返还、人员优化支出、与相关合作方的协议安排等事项于报告期内产生一次性亏损约2.7亿元。 与不尽如人意的业绩表现相对应的是游戏公司股价的一路走低。(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今日财富》整理) 据《今日财富》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8月以来,股价腰斩的公司有三七互娱、完美世界、掌趣科技、电魂网络、姚记科技、顺网科技、巨人网络。此外,世纪华通、宝通科技、凯撒文化、游族网络、盛天网络、吉比特等公司股价也均跌超30% 对于股价的不断下跌,不少公司采取了股票回购等措施来稳定股价。三七互娱以3亿元回购公司股份1630.15万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0.74%。截至2021年7月31日,完美世界以3.48亿元通过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回购股份1683.18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87%。 对于是否还有其他措施来增加二级市场投资者信心,公司的发展前景是否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今日财富》就相关问题向上述公司求证,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3自主文化创作、游戏出海或成新方向 游戏行业终究是内容产业,做出精品游戏,给新技术落地提供土壤,加大研发投入,带动文化输出才是其最后发展方向。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游戏产业不能做沉迷性游戏的研发,预计未来将更多往3A级和类单机游戏发展,主打优质内容、先进技术、更多反映优秀中华文化和艺术性的内容向产品,而非通过刷副本、开黑等成瘾性机制不断延长玩家游戏时长。其称,坚持内容向游戏战略、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鼓励出海将成为游戏行业未来长期发展路径。 事实上,中国游戏公司出海已经发展的如火如荼。人民日报海外版8月3日报道称,2021年上半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84.68亿美元,同比增长11.58%。从2014年不足50亿元增长至2020年154亿元左右,我国自主研发游戏出海实际销售收入持续提升,且近三年来游戏出海收入增速皆高于国内市场。 财信证券认为,针对青少年游戏防沉迷及游戏内容品质的监管日益趋严,预计游戏相关产业短期承压,但就近几年游戏销售收入规模增速来看,游戏出海在长期内或为新发展方向。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8-27 2021
  • 从“汽配大佬”到A股游戏龙头 世纪华通的资本运作之路

    从“汽配大佬”到A股游戏龙头 世纪华通的资本运作之路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张月橼编 | 全   卓游戏行业监管趋严,引发港股、A股市场游戏股集体动荡,行业恐慌加剧。以世纪华通(002602.SZ)为例,即使有腾讯加持,股价依然一路震荡下行,半年内股价从7.99元的高点下跌至最低的5.07元,相比重组盛大游戏时的募资发行价11.47元已经腰斩。与股价低迷对应的是世纪华通的业绩增速下滑明显,财报显示,世纪华通2020年营收149.83亿元,同比增加2%,增速远低于2018年和2019年。与此同时,频繁并购下世纪华通后遗症凸显,截至今年一季度,公司商誉超过220亿元,在全部A股公司中位列第六。从去年下半年起,创始人和大股东纷纷减持套现。当前由于各方持股比例接近,公司处于无实控人状态。股价腰斩、股权巨变、商誉压顶,在无实控人的状态下,世纪华通的未来发展迷雾重重。对此,《今日财富》联系世纪华通方面,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便回应。1业绩增长放缓 股价坐“过山车” 资料显示,世纪华通前身是浙江世纪华通车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2011年7月登陆深交所。上市之初,公司主要从事汽车用塑料零部件及相关模具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经过一系列并购之后成为国内A股市场上规模最大的游戏公司之一,旗下游戏产业包括盛趣游戏、点点互动、天游、七酷等。 根据世纪华通2020年财报,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9.83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归母净利润29.46亿元,同比增长28.92%。连续6年实现营收、净利润同步增长。互联网游戏业务已成为推动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公司80%以上的收入来自网络游戏。 但是,《今日财富》查询过往财报发现,公司2019年实现营收146.90亿元,同比增长17.3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85亿元,同比增长69.77%。2018年实现营收81.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2.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62亿元,同比增长22.94%。增速有较明显的下滑趋势。 2021年第一季度,世纪华通实现营收39.97亿元,同比增长5.06%;归母净利润约5.85亿元,同比下降27.24%。不难看出,今年一季度公司净利润也出现了波动,一反常态开始下滑。 世纪华通并未在一季报中就利润下滑给出解释,不过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公司当期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均有所增长,分别同比增长50.75%、32.79%、51.58%。 财报罗盘分析称,世纪华通经营业务出现下滑,核心利润率为16.68%。较2020年⼀季度恶化,核心利润率的降低主要源于销售费⽤率的提高。从合并报表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结构来看,集团的资本引入以股东入资为主,辅之利润积累。 在业绩波动的背景下,过去一年多,世纪华通的股价如坐上了过山车,去年7月9日其股价达到最高点15元,此后一路下滑,截至2021年8月26日收盘,股价虽有小幅回升,但仍在6元以下。 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上,有投资者向世纪华通CEO王佶提问:公司股价连续三年大跌是什么原因?投资者因为看好公司业绩而买入,结果却深套其中这是否正常?王佶回应称,股价波动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公司始终致力于为玩家打造更多元、更创新的游戏内容与服务,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同时也希望二级市场股价稳定。2220亿商誉压顶 大股东集体出逃梳理世纪华通的“成长史”发现,公司通过频繁的并购,市值从不足百亿不断扩大,公司账面商誉金额的不断攀升。 2014年,世纪华通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成功收购邵恒创立的七酷网络和王佶创立的天游软件两家公司100%股权,由此切入游戏领域。通过两家子公司的并表,世纪华通的经营指标大幅提升,2014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9.50%和157.72%。 尝到甜头后,世纪华通不断扩大其游戏版图。2017年6月,公司控股股东华通控股和第二大股东邵恒及第三大股东王佶,间接收购盛趣游戏(原盛大游戏)47.92%的股权;2018年2月,世纪华通以69亿元全资收购的点点互动完成交割,同时盛趣游戏获得腾讯30亿元战略投资;同年6月,世纪华通公告表示拟收购盛趣游戏的主体盛跃网络100%股权。 然而,频繁并购带来一大隐患,世纪华通的商誉大幅增加。截至2019年中报,世纪华通的商誉已高达153.21亿元,其中,占比最大的是盛跃网络,商誉为72.28亿元。 即使如此,并购仍在继续,2020年,世纪华通围绕“数字新基建”国家战略正式布局数据中心产业模块,通过并购并增资上海珑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新建IDC业务板块,这造成公司商誉进一步增加。截至今年一季度,世纪华通的资产总计442.43亿元,负债总计135.93亿元,商誉超过220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称,商誉减值促进了股价崩盘风险,当公司内部治理水平越差时,商誉减值对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正向影响越明显,当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低时,商誉减值对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正向影响越明显。 财报罗盘亦认为,公司商誉水平过高,一方面高额商誉会导致资产质量较虚,另⼀方面存在商誉减值对利润造成负面影响的风险。 《今日财富》注意到,在巨大商誉减值压力的背景下,世纪华通股东开始陆续抽身。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世纪华通原实控人王苗通多次减持公司股票。有统计显示,王苗通及其控制的华通控股、鼎通投资在一年内累计套现74.28亿元。 世纪华通原副总裁邵恒在今年6月离职之前,也曾多次减持套现。2020年之后,邵恒多达17次的减持操作,让他成功套现超过15亿元。另一大股东王佶及其一致行动人,在2020年2月至7月,也通过大宗交易及集中竞价合计减持公司股份1.21亿股,套现约15亿元。 3进入无实控人状态 重组高管团队当前对于世纪华通,最耐人寻味的是其与腾讯之间的关系。 早在2019年,随着盛趣游戏并入上市公司,腾讯也成为世纪华通的股东,林芝腾讯持有世纪华通4.76%股份。因为腾讯在2018年曾以30亿元入股盛大游戏,彼时,林芝腾讯持有盛趣游戏主体盛跃网络11.83%的股份,为其第二大股东。 去年7月27日,林芝腾讯再次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受让世纪华通1791.53万股A股股票,持股比例提升至5%。 今年3月14日,世纪华通披露股东权益变动,华通控股和鼎通投资拟分别将持有的2.55%、2.45%股份转让给林芝腾讯。同时,华通控股及上市公司实控人王苗通亦拟将持有的5%股份转让给王佶。 在本次转让前,华通控股直接持有世纪华通11.73%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王苗通直接持股0.96%,为公司实际控制人;王佶与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世纪华通7.39亿股A股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9.92%。 转让完成后,王佶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华通世纪14.92%股份,为第一大股东;林芝腾讯持有世纪华通10%股份,为第二大股东;王苗通与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8.63%股份,为第三大股东。由于各方持股比例较为接近,上市公司进入到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王佶增持世纪华通的钱来自于腾讯方的借款。据世纪华通披露,今年4月19日,王佶与腾讯大地通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借款协议》。腾讯大地向王佶提供贷款27.95亿元,贷款的利息为年化8%复利,还款期限为贷款发放完毕之日起满3年之日。 因此,不少媒体质疑,腾讯是借王佶“垂帘听政”。有投资者直接向王佶提问:三年的腾讯借款利息不算低,如果三年后不能偿还,是否还会考虑处置股份?对此,王佶表示,其将依据契约精神按时偿还本金与利息,处置股份可作为还款来源之一。不过,腾讯和王佶曾宣称,增持世纪华通是对公司发展有信心,不以谋求世纪华通控制权为目的,双方未达成任何在世纪华通公司治理事项保持一致行动的约定、计划或安排。 不论腾讯究竟所图为何,加速推进世纪华通的游戏业务增长是共同目标。在腾讯完成增持的2个月后,世纪华通董事会迎来了换届。 根据8月5日的公告,2021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选举王佶、王一锋、赵骐、张云锋、刘铭、李纳川为公司第五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在六位非独立董事当中,五位都是拥有游戏从业经验的高管。 “公司自2014开始着手进入互联网游戏主业距今已深耕了7年,股东及管理层始终看好线上游戏作为盈利模式清晰的互联网行业并对其进行持续投入,未来研发精品类游戏,全球化布局是互联网游戏板块战略的核心。”世纪华通方面表示。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8-27 2021
  • 巨人网络“大厦”:投资失利,回归主营,寄望棋牌

    巨人网络“大厦”:投资失利,回归主营,寄望棋牌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郁淳言编 | 全   卓2006年,游戏《征途》正式公测,成为第一个占据中国市场最高点的本土原创作品,多次刷新自己保持的国内同类网游最高同时在线人数纪录。而《征途》背后的出品公司巨人网络,作为游戏行业曾称霸一时的“巨人”,市值一度达1577亿元。 如今,这个数值在210亿元左右,相比巅峰下跌近九成。2019、2020年,巨人网络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5.71亿元、22.17亿元,同比下滑31.96%、13.77%。近年来,巨人在游戏领域之外的投资纷纷宣告失败,公司不得不狠心割舍,并将主营业务全部聚焦在了互联网游戏的研发与运营上。 然而,除“征途”系列、《球球大作战》外,巨人网络目前仍无新晋爆款。被指“啃老本”的同时,公司在研发、宣发、并购等方面也都曾遭到质疑。而游戏市场监管趋严更是让巨人的前路难卜。1投资频繁踩雷,爆款游戏寥寥 依靠游戏起家的巨人网络,在2016年8月,宣布将布局互联网金融与医疗。翻看巨人网络2020年报,可见其仍将自身定位为一家以互联网文化娱乐为主的综合性互联网企业。2020年,巨人实现归母净利润10.29亿元,同比上升25.48%,财报中称,主要系公司投资收益在报告期内取得了良好增长,带动净利润提升。  但巨人过往的对外投资并不总是顺利。2017年,巨人以8.2亿元收购旺金金融40%股权,后者的主营业务为投哪网,一个互联网汽车金融P2P平台。随后次年,P2P平台纷纷暴雷,巨人网络无奈暂别互金,间接处置旺金金融部分股权,使其不再纳入合并范围,剥离4.83亿商誉。 同样在2017年,巨人投资全资控股公司宁夏公济医疗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主营互联网医疗业务。但在巨人近三年的报表中,均未将互联网医疗业务的相关经营情况列表。 在2020年报中,公司称已出售部分与重点游戏赛道关联性较低的业务,以聚焦核心业务。该举被认为或与近年来投资频繁踩雷有关。为了及时止损,巨人不得不狠心割舍,并将主营业务全部聚焦在了互联网游戏的研发与运营上。2020年,巨人网络游戏相关业务收入占营业总收入99.37%。 目前,巨人最主要的两条产品线为“征途”系列和“球球大作战”。征途IP无疑是顶梁柱,发行至今,《征途》系列已推出《征途1》、《征途2》、《绿色征途》等多个版本。而《球球大作战》自2015年发行后,也一度成为公认的“国民手游”,上线以来累计设备安装量达6亿。 为加强原创IP的维护及运营,2015年,公司成立巨人影业,意在开发包括《征途》、《球球大作战》、《仙侠世界》等在内热门游戏的影视剧、文学和动漫作品。然而,除去年7月于爱奇艺上线的《征途》电影外,其他作品尚无建树。公开信息显示,《征途》电影投资近3亿元,爱奇艺会员点播费为12元,上线六天,票房破亿。 公司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巨人网络近三年收入主要来源皆为《球球大作战》和“征途”系列手游、端游。但《今日财富》发现,具体到活跃用户数、用户平均在线时长、月均充值玩家数量、充值流水等相关运营数据,公司方却未能在年报中有所披露。相比之下,行业竞争者如昆仑万维、顺网科技等,均在年报中罗列出了主要游戏的运营数据。 研究巨人2020年财报,《今日财富》还发现,截止报告期内,公司处于研发过程但未正式上线的六个重点游戏项目中,有三个基于征途IP和球球IP。由此可见,尽管被指“啃老本”,巨人仍不愿放手征途与球球两大产品线。其背后原因,或与新品研发能力直接挂钩。2营收下滑,研发缩减2018至2020年,巨人网络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7.8亿元、25.71亿元、22.17亿元,同比增长30.03%、-31.96%、-13.77%。对此,巨人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公司因未能适时推出新的爆款作品,导致业务在2019年至2020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2020年报中,公司还指出,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系多款新游戏产品处于研发过程中,尚未能为公司贡献收入。但摆在公众面前的,却是巨人研发投入缩减的事实。 财报显示,2018至2020年,巨人网络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1635、1537、1191人。其中,仅2019年至2020年,巨人网络的研发人员总数就下降了22.51%。缩减研发团队规模的同时,2020年,巨人网络的研发费用也同比下降11.05%,为7.21亿元。 研发端的投入,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游戏公司是否有持续的精品游戏或爆款游戏出现。主流游戏公司往往都会在研发端加足马力。因而研发投入方面的热情冷却,或是造成巨人网络与三七互娱等游戏公司在手游布局上产生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据音数协游戏工委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游戏市场实现销售收入达2786.9亿元,其中,移动端游戏收入2096.8亿元,占整体收入比例达75.2%,同比增长32.6%。在电脑端游戏不断萎缩、移动端游戏蓬勃发展的潮流下,巨人网络的移动端游戏收入却大幅下滑。2020年,巨人网络移动端游戏收入11.48亿元,同比下降逾20%。3间接控股公司或成新突破 今年6月14日,巨人网络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巨人投资拟向巨人网络无偿赠与其持有的巨堃网络1.1%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巨人网络及巨道网络合计持有巨堃网络50.1%股权,巨堃网络将从公司的参股子公司变为控股子公司。 巨堃网络拥有重庆赐比100%的权益,重庆赐比持有Alpha 42.04%的股份,而Alpha是为收购Playtika而成立的持股平台,后者是成立于2010年的棋牌游戏公司,总部设在以色列,主要运营休闲社交棋牌类游戏,并正转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展。 仅1.1%股权的转让,却意味着巨人网络如今已间接拥有了Playtika的部分股份。 如此重视Playtika的原因,在于其优异的业绩表现。2018至2020年,Playtika营收分别为14.9亿美元、18.88亿美元、23.72亿美元,同比上涨率皆将近30%。这与巨人网络近年来陷入的增长瓶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巨人需要借Playtika,来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与发展潜力,提高公司的资产质量,并减少股东减持等事件的发生。 巨人投资不附加任何条件和义务的股权捐赠引发深交所的注意。6月16日,深交所向巨人网络发出关注函,请巨人补充说明多项内容,其中就包括巨人投资在多次大额增资后,本次不附加任何条件和义务向公司捐赠巨堃网络1.1%股份并丧失控制权的具体原因及合理性,以及是否符合商业逻辑。 对此,巨人网络在6月22日晚间回复关注函称,巨人投资此次赠与可协助上市公司获得海外发展的支撑点,消除潜在的同业竞争及关联交易,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并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同时最大化全体股东的权益,具备合理性,符合商业逻辑。 6月16日,安信证券在巨人网络发布公告后紧接着发布研报称,Playtika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实力及发行能力,在休闲棋牌赛道已建立较深护城河。本次受赠控股 Playtika 后有利于公司迅速积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进一步丰富产品线、构建全球发行网络,从而全方位提升公司从研发、发行到运营的游戏全产业链能力。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8-30 2021

今日财富

  • 联系电话:021-50388577
  • 联系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杨路620号中融恒瑞国际大厦东楼901B
以“创造财富新思维”为理念,致力打造连接中国创富者和财富管理者的媒体平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