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板块再度回调,是价值回归还是痛割韭菜?
2022-02-23
微信图片_20220221162703.png
图片
资本市场云波诡谲,瞬息万变。约3个月前,中药板块开启爆发式上涨,接连创下年内最高点。2021年11月1日至2022年1月4日,沪深中药板块涨幅超40%。

然而,2022年刚开始,中药板块就迎来了“开门黑”。2022年首月,中药指数下跌14.80%,跌幅超2021年全年涨幅一半以上。近一个月以来,A股70只股票除上海凯宝以外全线飘绿。其中,龙津药业跌幅最大为35.76%,吉药控股、众生药业次之,分别为30.47%和30.27%。

《今日财富》研究发现, 近1年以来中药行业在政策的扶持下,业绩有触底反弹的趋势。但价格虚高,创新力不足等短板也逐渐暴露。中药股价是否迎来天花板,取决于中药企业能否在利好情绪消化后,依靠自身核心竞争力平稳落地


|文 :谷可可
|编 :全   卓



图片

政策面趋向回暖

中药具有文化属性,是我国的民族瑰宝。尤其在过去几年,中医药在抗击非典、新冠等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对于中药的认知有所提升。国家层面也出台系列利好政策,为中药行业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传统中医药市场可大致分为中成药、传统中药饮片及中药保健品。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药行业总体收入规模约6500亿元,其中中成药和中药饮片是中药领域第一和第二大产业,市场规模分别为4587亿元和1933亿元,在医药工业中占比17%和7%。

由于中药饮片既可用于中医临床也可用来中药制剂(中成药的原料),因此中成药的行业收入更能体现中药行业终端的销售状况。但自2016年达到高峰的 6697 亿元起,中成药连续4年下滑至2020年的4414亿元,在医药工业的收入占比从25%下滑到17%。

对于中成药销售收入近几年下滑的原因,国盛证券认为,一是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抑制消费,二是不利的舆论环境导致行业发展压力增大,还有一个原因是医保控费、新版医保目录及医保品种纳入规则调整、限制辅助用药和中药注射剂等政策影响。

开源证券认为,中药审批趋严也是影响中成药销量的原因。2015年药审改革后,中药IND申请审批数量逐年下滑,中药上市新品种较少,2016—2019仅7个中药新品种上市。

2020年以来,中药行业出现回暖迹象。从审批端看,在2019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2020年12月药监局出台《国家药监局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支持下,2021年以来,我国中药创新药申报明显增加,达到1371件。

2021年成功获批12个中药新药,超过2017—2020年审批成功数量的和。根据华安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在众多中药新药中,审批时间最长为3606天,最短为239天或应急批准。新冠相关药物审批时间相对较短,单个药品最短审批相比最长审批时间缩短93%。2022年1月最新审批时长相较2017年缩短92%,整体上中药创新药审批在加速。

以岭药业向《今日财富》表示,“中药新药获批速度加快与中药新药注册申请出现爆发式增长与中药审评体系的持续完善以及国家层面对中医药行业振兴发展的政策支持两个因素持密不可分”。

从支付端来看,2021年12月31日,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符合条件的中药、中医医疗机构、中药零售药店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此项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提高院内市场中药用量。

图片

中药材涨势汹汹

政策的变化是去年中药股一波行情上涨的主要助推力。但各公司OTC类产品频繁提价对业绩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据《今日财富》了解,此类OTC药品具有保健品属性,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药店,因此可规避院内集中带量采购带来的风险,其次这类OTC药品不受政策限制,拥有自主定价权,遵循品牌力越强(即市场占有率越大),提价能力越强的规律。

以片仔癀为例,2020年1月,片仔癀发布公告表示,片仔癀锭剂国内市场零售价格将从530元/粒上调到590元/粒,供应价格相应上调约40元/粒。有人曾统计,16年间片仔癀提价19次。类似地,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在2012年时仅350元,截至2021年底涨至860元,综合计算,同仁堂对安宫牛黄丸的终端累计提价145%。

多家药企在公告中表明,原材料上涨以及人力成本的增加是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根据wind数据显示,中药材价格指数中,综合200、家种100、野生99迅速上升,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28日三种价格指数分别上涨20%、21%、24%。

其中,片仔癀的主要成分天然牛黄、三七2021年12月平均价格分别为55万元/千克、150元/千克,相比 2020年同期涨价幅度分别为37.5%、15.38%,安宫牛黄丸的主要成分郁金、栀子2021年12月平均价格分别为36元/千克、18元/千克,相比2020年同期涨幅分别为140%、 89%。 

值得注意的是,有观点认为,游资炒作也是中药价格上涨的另一推手。很多商家看重中药材具有保值属性,因此通过大量囤积的方式来助推价格上涨。早在2010年,康美药业就曾因囤中药而被“点名”,在2008年及2009年累计囤积三七近2000吨,成本仅为100多元,在三七价格暴涨以后,获利或超过8个亿

“整体来看,中药材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状态,价格高位运行主要是通货膨胀和资本炒作因素,未来一到两年将面临价格消化过程。像茯苓、藿香等前期涨幅较高的产品,在节前都呈现价格下跌趋势,中药材价格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天地云图首席分析师贾海彬曾公开表示。

与此同时,提价过度会堆积库存,反噬利润。资料显示,东阿阿胶在2010—2018年曾12次提价,由于提价后下游承接能力下降,进而渠道库存压力增加,导致公司归母净利润在2018年达到20.85亿元后,2019年出现了上市以来首年亏损,亏损金额为4.44亿元,可谓经历“至暗时刻”。

图片

体系构建仍需完善

从已经预先公布的几家中药企业2021年的业绩报告来看,业绩报告以预增为主。其中,康恩贝预计2021年净利润1.3亿元至1.8亿元,同比增长325%-375%;特一药业预计2021年净利润1.2亿元-1.5亿元,同比增长173.87%-242.34%。

《今日财富》研究发现,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实现“双”增长的不足23%。其中广誉远第三季度销售毛利率同比增长-13.2%,销售净利率同比增长-315.4%。即便在中药行业政策利好的背景下,广誉远近3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增长仍在逐年下滑,业绩进一步恶化。

近年来,中药屡遭诟病和非议,不少与中药的安全性有关。据2021年度全国质量不合格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数据统计,2021年抽检不合格品种共254个,在不合格品种排名中,“五加皮”数量最多,34批次;“前胡”31批次,排名第二;“山药”21批次,排名第三。

其次,中药企业的研发费用低,创新体系薄弱也饱受争议。根据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数据显示,从研发投入金额来看,70家企业中投入超1亿的企业仅12家,与此同时,还有13家公司前三季研发费用支出低于1000万,最少的信邦制药仅75万元。

按照2021年前三季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来看,仅桂林三金和康缘药业的研发投入超过10%,其中,前者研发费用为1.69亿,占营收比例的13.52%;后者研发费用3.36亿,占营收比例的13%;研发投入最低的公司,则只占到营收比的0.02%。

与之相对应的是,2021年上半年,全球十大跨国药企研发费用合计投入 496 亿美元左右,研发费用占总营收均值达到 18%。其中,默沙东、罗氏、BMS 和阿斯利康这4家的研发营收占比均超过了20%,以默沙东为最高,达到了30%,其次是BMS占24%,罗氏和阿斯利康占22%左右。

由此可见,中药距离在国际市场上地位的提升还有一定的距离。对于去年中药股的突然走红,国盛证券认为,中药行业出现短期内较明显上涨,与市场环境、情绪扰动、政策催化、中药板块低估值、 部分企业基本面改善有关,但不意味着行业全面转暖,建议对短期热点题材股保持适度谨慎。

同时,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也曾公开表示,近期资金对于中药上市公司关注积极,但核心逻辑依然是药品涨价因素带动,以及低估值下市场预期的股价上涨潜力。对于中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价值,市场并未像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板块那样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新医改的推进,中药上市公司也将迎来创新驱动下的估值重构。



加载中

今日财富

  • 联系电话:021-50388577
  • 联系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杨路620号中融恒瑞国际大厦东楼901B
以“创造财富新思维”为理念,致力打造连接中国创富者和财富管理者的媒体平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