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排序
发布时间
522个结果
  • 消费金融公司2020全样回顾:审慎经营或是最好的防御

    消费金融公司2020全样回顾:审慎经营或是最好的防御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陈   莹编 | 宋   鸿2020年是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这一年,市场主体及服务能力在一年之内迅速扩容,消费金融公司的申设进程有所加快,国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达30家,贷款余额从2016年的千亿规模首次增至 5000亿。 作为普惠金融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消费金融公司累计服务客户16339.47万人(为各家机构数据加总,并未剔除重复情形),同比增长28.37%,逐渐成为支持居民消费和实体经济的基础设施性行业。 与此同时,在各大玩家“跑马圈地”、蓬勃发展的同时,疫情和监管的双重压力并举,市场也面临低利率环境下利润空间收窄、市场竞争加剧以及不良资产快速增长三大挑战。 盘点2020年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数据,《今日财富》发现,“增速放缓”、“发展空间有限”、“业绩分化严重”等现象再次重现在大众面前。 过去一年,“一增一减”之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2021年,站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之下,在监管约束下挥别爆发式增长的消金行业将迎来怎样的重构? 消金公司如何一边努力向合规靠拢,一边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对此,《今日财富》向3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发函调研,以辩证视角重新审视持牌消费金融的发展。1头部轮换、营收放缓、两极分化从2009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出台至今,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走过了十个年头,整个行业消金公司数量也达到了30家。 在2020年新获批的5家消费金融公司中,重庆蚂蚁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高达80亿元,和捷信消费金融并列第一。此外,银行系有2家(分别为北京阳光消费金融和苏银凯基消费金融),互联网系有3家(分别为小米背景的重庆小米消费金融、蚂蚁科技集团背景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以及唯品会背景的唯品富邦消费金融),截至目前,3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共有4家有台资银行参与。(数据来源:《今日财富》根据公开资料梳理)2021年7月下旬,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1) 》,这是中国银行业协会连续第三年面向社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情况的专业性报告。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首次突破5000亿元,达5246.49亿元,同比增长5.18%;贷款余额4927.8亿元,同比增长4.34%;累计服务客户16339.47万人(为各家机构数据加总,并未剔除重复情形),同比增长28.37%。 同时,报告指出,2020年,消费金融公司努力克服疫情负面冲击以及获客和融资成本攀升的影响,实现业务的正增长,但发展增速较前期有所放缓。 为此,《今日财富》进行了行业全面盘点,也得到了验证。 目前,全国3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除5家为2020年新成立公司无过往历史数据之外,从整体来看,2020年消费金融行业业绩增长受疫情影响严重,总资产、净利润、营业收入表现均不及往年。此外,目前消费金融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分化,营收冠军与末位相差近30倍,疫情和行业竞争态势的变化,搅动了原有的消费金融行业格局。(数据来源:《今日财富》根据公开资料梳理,单位:亿元)从营收增长来看,行业前三名依旧是招联、捷信、马上。不过,相比于2019年的排名,招联亿128.16亿元的营收成绩赶超捷信112.32亿元,跃居行业第一。而捷信、马上均出现营业收入下滑的情况,分别同比下滑35.16%、15.50%。 从上图来看,《今日财富》根据公开数据整理发现,在已披露业绩的19家消费金融公司当中,有5家出现营收下滑,其余都有所增长。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基数较小,盛银、金美信、长银五八、杭银的营收表现亮眼,分别同比增长104.14%、96.80%、92.13%、85.71%。 相比往年,招联、兴业消费金融营收增速均有所放缓。招联消费金融从2018年至2020年的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67.09%、54.40%、19.33%;兴业消金2018年至2020年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395%、105.68%、28.04%。不过,这或是行业发展的正常趋势,2020年在疫情和监管的双重压力下,让近年来一直快速发展的消费金融行业慢下脚步,步入更加稳定、规范发展的阶段。(数据来源:《今日财富》根据公开资料梳理,单位:亿元)净利润方面,2020年排名变化相对较大。在已披露业绩的消金公司中,站上十亿“台阶”的仅两家公司,分别是招联消费金融和兴业消费金融。其中招联消费金融2020年的净利润蝉联年度第一,达16.63亿元,同比增长13.78%。 从同比来看,仅有9家表现为同比增长,9家表现为同比下降,基本对半分部。总体来看,部分机构利润下降可能是响应监管要求以及降息让利,但其实整体指标变化还是较为合理的。从具体数据来看,较为亮眼的是金美信、杭银,分别同比增长126.40%、107.83%。 此外,根据《今日财富》的调研情况,除2020年新开业的5家消费金融公司仅披露了部分财务数据之外,北银、哈银、蒙商、华融、中信、平安、中原也因种种原因并未进行完整披露。2规模扩张谨慎  融资“补血”添新招从某种程度上讲,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对消费金融公司的一次压力测试,也对行业发展敲响了警钟。 盘点消费金融公司2020年的经营业绩情况,可以发现,近年来一直快速发展的消费金融行业慢下了脚步,这一点,从行业资产规模扩张趋于谨慎也可以作证。(数据来源:《今日财富》根据公开资料梳理,单位:亿元)在总资产方面,公布完整数据的19家中,12家消金公司总资产在百亿以上,占比超过一半。前三名依旧是招联、捷信、马上,其中招联的资产规模达1083.11亿元,成为唯一一家总资产迈上千亿台阶的公司,而与之相比,捷信的总资产却下降37.62%,从1045.36亿缩减到652.07亿,马上也略有下滑,从548.15亿元收缩至524.84亿元。 不过,资产规模收缩幅度最大的公司并非捷信,而是苏宁。相比于2019年年末,苏宁消金总资产由38.5亿缩减至23.93亿,下降幅度为37.85%。总体来看,多数中小型公司的资产增幅超过头部机构,不过行业态势变化趋于谨慎审慎。 根据中银协的报告指出,消费金融公司作为发放消费贷款的金融机构,资本天然消耗较快。除了利润转增资本外,股东增资是当前各机构补充资本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渠道。但由于消费金融公司股东资本实力参差不齐、战略意图各异,新引入股东尤其是金融机构股东资质要求较高等原因,股东增资难度较高。整体来看,传统的资本补充渠道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度在上升,扩宽市场化融资渠道成为消费金融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补血”新招。 目前来看,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只包括接受股东境内子公司及境内股东的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发行金融债券、境内同业拆借以及发行ABS等五类。其中ABS颇受青睐,这一模式资金成本较低,但是发行门槛相对较高。目前获得ABS资格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共有15家,分别为中银、捷信、锦程、兴业、招联、海尔、苏宁、湖北、马上、晋商、中邮、长银、杭银、中原和日前获批准的幸福消金。 随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消费金融公司当前迫切需要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今日财富》了解到,日前长银五八消金在官网发布公告,招标二级资本债主承销商采购项目,或将为资本补充渠道探索一条新延伸路径。对此,《今日财富》多方联系长银五八未果,最终,其客服人员回绝了问题。3监管规范与鼓励并重 不良率仍成谜与传统银行不同,消费金融公司虽然也是持牌金融机构,但较为“年轻”。 2009年至今,国家以实现普惠金融为战略目标,以消费金融为主体,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不断为消费金融发展注入催化剂。(数据来源:《今日财富》根据公开资料梳理)《今日财富》梳理了2020年的政策发现,持牌消金迎来了监管的定向“松绑”。2020年以来,伴随着P2P整顿归零、网络小贷新规出台,金融领域“非持牌”时代终结,消费金融持牌化成为趋势。 从人民银行官员讲话到《关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再到《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金融监管部门推出一系列政策鼓励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支持消费复苏。 而除了“定向松绑”之外,监管对于行业的后续发展也定了基调。暴力催收、用户隐私侵犯、收取砍头息、消费者借款综合成本畸高、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一直是关注的重点。2020年以来,已经又多家公司收到了监管罚单。其中包括了锦程、兴业、招联、捷信、晋商、马上、苏宁、长银五八。(数据来源:《今日财富》根据公开资料梳理)“一松一紧”之下,为消费金融行业爆发式增长踩下“刹车”,而在一揽子的政策催化下,也倒逼公司不得不摈弃“高风险覆盖高收益”的粗放风控模式,不得将授信审查和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外包、不过度依赖担保或保险机构的风险兜底、加强对催收公司的甄别(杜绝暴力催收行为)。 去年,在银保监会发布通知执行逾期60天以上划入不良贷款的标准之前,监管对不良贷款的认定一般为逾期90天以上,五级分类标准趋严,将加速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暴露水平。 过往几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鲜有披露不良情况。根据数据查询,2015年至2017年,消费金融公司(持牌公司)整体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85%、4.11%、6.62%,而同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则分别为1.59%、1.76%、1.74%。 在2018年捷信的不良贷款率曾一度攀升8.4%,马上、中银、兴业分别为3.45%、3.15%、2.28%。(数据来源:《今日财富》根据公开资料梳理)而根据《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截至2019年末,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63%。从不良贷款率的中位数来看,2019年末为2.03%,较上年末小幅上升;而不良贷款率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差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家机构的风险成本的差异,部分机构的风险成本压力尤甚。 《今日财富》调研了2020年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率情况,发现部分机构仍然对此有所忌讳,不愿披露。 值得一提的是,在披露不良率数据的公司中,较为亮眼的是盛银消金。根据盛京银行披露,截至2020年末,盛银消金不良率率0.09%,远低于消金公司2.03%的平均水平。 目前来看,消费金融贷款不良率偏高,与我国消费金融存在的问题有关。而在监管频频对资本金、杠杆率、联合出资比例、风控职责、集中度、跨区域经营等领域进行约束之后,或许行业有望进一步降低不良情况。 回顾过往,十三五期间,在宏观层面促消费和企业部门去杠杆的整体逻辑下,消费金融行业的监管环境相对宽松,新机构、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层出不穷,但当下监管态度已发生明显转变,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可视作未来三五年消费金融监管的总基调。424%红线之下  2021年“变数”是关键谈及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苏宁金融研究院曾表示,消费贷款行业的快速增长期已过,接下来的增长空间,更多的来自存量置换。 从监管对不良贷款的逾期认定从90天变为60天已经可以看出些许端倪。消费金融公司必须意识到,一味吸引客户扩大流量,必须匹配相应的贷前贷后风险防控,否则就可能出现坏账压力过大而破产的局面。 而近期,有消息称,相关监管部门要求各地消费金融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个人贷款利率全面控制在24%以内,并设置了过渡期进行调整。消息一出,一时间在行业内热议。如果定价空间被再次压缩,将会直接影响了消费金融的利润空间。 事实上,今年3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曾发布公告,明确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其中,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也包括了消费金融公司。同时,央行还首次明确提出了利率的计算方式,复利利率采用内部收益率法(IRR)。 在监管趋严、利率下行的情况下,消费金融公司或将面临两难之境:如果用户下沉寻找新的增长点,也将意味着可能需要用高利率去覆盖可能造成的损耗;如果用户上移将可能面临跟银行信用卡进行直面抗争。 对于消金公司来说,如何通过降低管理成本、获客成本和风险成本,来最大限度降低利费水平? 海尔消金表示,公司以“风控+科技”为根本,以大额场景为切入点,以用户为中心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在客群定价上,以科技为依托,通过决策引擎科学判定用户分层,给予用户分层定价。 哈银消金则认为,目前,国内消费金融市场需求旺盛。哈银消费金融瞄准有成长力的年轻人群和小微企业主等人群,通过运营的手段,依托强大的风控能力,给不同用户提供与之相匹配的不同类型、不同价格的产品和服务。 盛银消金表示,宏观环境上,最高法对民间借贷利率上限做出规定,客户贷款利率下行已是大势所趋。同时,公司强调过往便不会采用高利率去覆盖高风险的发展策略。而是一直在推动依据更多维度数据对客户进行精准定价,定价的基础是数据,数据的基础是科技,在不断提升数据收集、加工、处理能力,把这些数据标签化、价值化,真正为客户提供精准的服务定价。 与此同时,消费金融公司的综合收益一般由资金成本、导流成本、运营成本和风控成本四个部分构成。对成也场景、困也场景的消费金融公司,是另一沉疴痼疾:一方面,场景决定了什么样的客群、平台的服务成本和资金的最终流向,金融机构借此得以快速获客和放款;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基于场景方给予消费者信用,反而忽略了场景方本身的信用问题。 就在日前,上交所和深交所先后要求新挂牌的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ABS)产品中,禁止新增“医美消费金融”相关资产入池(但已发行ABS产品不受影响),对于头部公司而言意味着进一步承压。 《今日财富》调研发现,从存量规模来看,当前仅捷信、兴业和湖北3家消金公司发行的产品尚在存续期间。其中兴业消金发行的“兴晴2021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其底层资产显示的贷款类型中出现了健康医疗和美妆美容,占比分别为0.7%和0.18%。(兴晴2021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 来源:发行说明书截图)未来,受医美、教育等场景的监管因素,以这些场景占比较高的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开展和资产质量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科技界有一个口号:没有永立潮头的绝对胜利者,有的只是不断革新超越的后来者。在消费金融领域同样适用。 回顾2020,国内外经济波动加剧、利差收窄、监管趋严,消费信贷市场将告别高增长,逐步转向规范化的成熟经营模式, 站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2021,增长回归稳健、监管重构格局,尽早布局、躬身践行的消金公司如果能率先建立核心竞争优势,提供一些利率水平符合要求且风控能力好的产品,减少对客户风险溢价的索取,那么便可以在新一轮竞争中迅速突围,获得一次在市场份额上跃迁的机会。 这是消费金融最坏的时代,或也是最好的时代。 审慎经营,是消费金融机构的“隐蔽资产"。审慎体现的是防御的力量,只有在衰退期,防御的价值才能凸显,在繁荣期,防御会影响业绩增长,被很多人抛之脑后,并斥之为保守。 但是,繁荣期的泡沫算不得数,信贷周期或才是最终的评判者与清算者。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8-20 2021
  • 卓越教育“自救”:发展“素质教育+汉语出海” 人员内部转岗消化

    卓越教育“自救”:发展“素质教育+汉语出海” 人员内部转岗消化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郁淳言编 | 全   卓7月24日,“双减”政策正式落地,进一步严控校外培训机构的操作空间。在众多裁员和转型消息中,卓越教育集团董事会秘书蒋易皇向《今日财富》表示,卓越目前没有裁员打算,转型方向主要为“素质教育”和“国际汉语课程”。公司年报显示,卓越教育集团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以K12阶段学生的小班及个性化辅导为主营业务,教育产品开发、婴幼儿教育培训、国际教育文化交流为辅的综合性教育机构。校区范围从广州市延伸至全国各地,是华南地区最大及全国第五大K12课外教育服务提供商。此前在媒体采访时,蒋易皇曾表示:一切不合规的培训,包括曾开在暑期及周末的课程,未来肯定不会去做,这也给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公司计划用大概1年的时间打磨课程,力争三年之内恢复到目前的营收水平。针对近年来连续走低的股价,他回应道:“我们有信心把素质教育做好,市场应该也会看到我们的表现。”截至8月16日收盘,卓越教育集团(HK.03978)报收0.53港元/股,仍处历史低位。1素质教育打头阵,人员内部消化转岗素质教育加儿童运动用品,是卓越转型发展的第一个方向。据悉,2016年,卓越成立了专门聚焦于素质教育的部门——英才事业部。篮球、足球、舞蹈、编程等方向,均有所涉猎。财报显示,2017年至2020年,英才项目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670万元、3952万元、5610万元、5156万元,占总收入的2.34%、2.68%、3.06%、3.05%,比例较小。卓越的主营业务,始终是K12阶段学生的小班辅导及个性化辅导。面对“双减”政策要求,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卓越教育集团董事会秘书蒋易皇向《今日财富》表示,“周一到周五我们就正常做(学科类培训),周六周日转成素质(教育):编程、美术、设计、画画、儿童英语戏剧,这些都是允许的。只是说本来学科的东西要紧凑一些,放在周一到周五。”在他看来,2016年起开拓的素质教育业务已有积累,“当时可能还不是我们最核心最主营的业务,现在政策下来,(未来)可能要以这块来打一个头阵。”素质教育培训之外,卓越还想切入儿童运动用品市场,面向每年约50万的客户群体,组织联赛,出售球服等周边产品。“假设一年50万个新学员,一年就得上百万件的球衣,还有各种周边,对于儿童运动产品的需求是很大的。”蒋易皇认为,卓越的优势不仅在于二十多年经营积累起的庞大客群,还有总部所在省广东的地缘优势。广东作为中国经济与人口第一大省,居民的消费能力普遍较高。此外,广东还拥有中国乃至世界闻名的轻工业加工厂,各式各样的衣服、水瓶、书包都产自此地,因而,扎根于此的卓越教育集团还具有成本和协同的优势。选择素质教育,也是出于对师资特点的认知。卓越的课程和老师普遍针对年轻学生,“我们内部论证了一下,目前先以素质教育为主。政策来得也比较突然,我们一个做了二十多年的公司,说想转也不是一天就能转。所以,目前想聚焦在素质教育这一边。”人员上,尽量实现内部消化和转岗,选出现有教师团队中有才艺者,担任钢琴、绘画等课程的老师。蒋表示目前没有裁员的计划,“因为我们也不想制造任何社会事件。”2瞄准教育出海,打造汉语第一股素质教育之外,卓越教育还瞄准了“教育出海”赛道。今年7月16日,卓越汉语国际班正式设立,面向在穗外国商人,提供商务汉语、日常汉语及青少年儿童汉语三大教学服务,以帮助他们更加顺利地在华进行贸易往来。与此同时,向外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友好发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作为卓越该系列课程的合作对象,负责提供相关资讯与课程。而师资方面,同样本着尽量实现内部消化和转岗的原则,使用机构本身的英语老师作为对外汉语国际班的授课老师。蒋易皇表示,卓越的目标是“打造全球汉语第一股”,而全球7亿东南亚籍人士、约 13 亿非洲籍人士是目前学习汉语的最大目标人群。“汉语市场其实非常大,机遇源自中国近十年的发展。如果十年前我们说主营业务或未来增长重点想放在对外汉语,没有人会相信。但是这次,包括疫情之后欧美的衰退,给汉语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机会。”在整个国际汉语教育市场中,卓越最大的目标市场是东南亚。对此,蒋在公开渠道中曾表达过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东南亚总人口基数大且人口结构年轻,华人华侨占比较高。二是中国是东南亚旅游的第一大游客来源,在许多国家,人民币是通用货币。三是卓越总部的所在地广州,大量有色人种于此做着生意,“他们学习汉语的情绪非常高涨”。为了与中国人打交道,学习汉语成为了刚需。据了解,日前,卓越教育集团已陆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驻华领事馆取得联系,并与喀麦隆、尼日利亚、乌克兰、俄罗斯、伊朗等驻华领事馆达成合作,着力于解决其子女和所在国在华商务人士的汉语学习需求。3股价跌近九成,仍有转型信心自去年1月高点以来,卓越教育集团股价一路震荡下滑。截至2021年8月13日,收盘价为0.54港元/股,相比去年1月达到的4.922港元/股的高点已下降近九成。对此,蒋易皇回应道:“我们有信心把素质教育做好,市场应该也会看到我们的表现。当然,现在市场上,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和外资投资者是有一个恐慌的情况。目前来看,教育股普遍来说都是超跌的。”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卓越教育集团营收16.88亿元,较2019年的18.32亿元同比下降7.85%;归母净利润1.3亿元,较2019年的1.36亿元同比下滑4.33%。年报指出,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的原因,主要来自疫情影响可排课时间缩短,使辅导课时下降及在疫情期间影响招生。截至2020年12月31日,卓越在全国范围内共有268间培训中心,分布于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去年,乘疫情之势,公司对现有校区数量进行了调整。其中,将原有12间受疫情影响、条件较差、租金偏高或营收规模较小的校区进行合并管理;将3间校区转做全日制业务所用,从而提升校区效率。蒋易皇透露,“双减”政策颁布之后,公司已在考虑对一些亏损校区做进一步的调整。对于卓越乃至教育行业未来的发展,其态度相对乐观。“K12是非常大的一个市场,现在对有所限制,我个人觉得还好,其实不用这么悲观。它(政策)并没有消灭掉这个东西,只是在规范整个行业。我们上市公司的优势是合法合规,所有东西都有牌照有手续。我们有二十多年教研积累,有这些老师的经验,有专业化的运营,所以就还好。”蒋表示。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8-17 2021
  • “双减”政策下,校外培训机构的死局与生望

    “双减”政策下,校外培训机构的死局与生望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郁淳言编 | 全   卓从2018年8月《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的颁布,到2021年6月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成立,在“双减”政策落地之前,政府方面已陆续释放出信号,意图整治校外培训乱象。 企查查数据显示,2018至2020年,教育培训类融资数量逐年下降,分别为970、527、316起。与此同时,教育股的衰退较为明显。截至8月5日,高途的股价较年初下降93.6%,跌幅位列教育股之最,紧随其后是好未来、51talk、新东方等美股上市公司,跌幅皆超80%。 在不断紧缩的学科类教学之外,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开始提前布局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智能学习硬件等领域。只是“双减”政策加快了机构转型的脚步。1政策收紧,竞争加剧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最早可推回2017年年底。彼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工商局等部门,推出了三项针对民营教培机构的管理文件,提出设置民营教培机构的从业门槛。 2018年2月,国家教育部联合民政局、人社局以及工商局,正式颁布《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明确将严格规范整顿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学科类培训及竞赛活动的培训机构。 同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对民营教培机构的场所、师资、管理等各方面提出了详细要求,并禁止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随后的一年内,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各自的管理文件以落实、细化总体政策。 在一批不合规的机构被整顿、关停的同时,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2020年疫情的爆发使在线教育需求激增,培训机构的主阵地由线下转线上,在线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东方、好未来等头部教育机构市值飙涨,一年内,新东方市值共增长124亿美元。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教育行业投资并购交易规模高达633亿元,教育培训领域披露的融资金额为985亿元,二者均创下历史新高。 然而,在高涨的投资热情背后,教培机构却面临净利润下滑、增收不增利的窘境。公开资料显示,2020、2021财年,好未来分别净亏损1.28亿美元、1.43亿美元。2020年,昂立教育营业收入18.09亿元,同比2019年的23.91亿元下滑24.35%,净利润则为-2.85亿元。 (数据来源:《今日财富》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今日财富》研究发现,大量资金被投注于市场营销,是众多校外培训机构盈利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以51talk为例,2021年Q1,总运营支出4.46亿元,同比增长41.6%。其中,销售和营销开支为3.19亿元,占总运营支出的71.5%,同比增长39.7%。 在线教育成为继电商、游戏之后主流平台的第三大广告主,根本原因在于行业愈发激烈的竞争格局和严重内耗。热门综艺与晚会中不乏它们的身影,例如,《极限挑战》第六季和《中国好声音》第九季的官方指定推荐中小学在线教育品牌,均为高途(原名“跟谁学”)旗下的高途课堂;猿辅导广告登录鼠年春晚。 虚假宣传行为屡禁不止。今年5月初,市监局组建专案组对新东方、学而思、精锐教育等15家校外培训机构进行重点检查,发现均存在虚假宣传违法行为,并对这些机构分别予以顶格罚款,共计3650万元。在刚刚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中,“强化常态运营监管”被单列一项,以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 从今年1月中纪委点名批评在线教育,到5月21日“双减意见”通过,再到6月15日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来自中央层面的监管力度层层加大。7月24日,这项系统性工程终于迎来了一大重要进展,“双减”政策落地了。2教育股集体暴跌,或裁员或增持《“双减”意见》从资质批准、资金准入、办学空间、市场营销等多方面严控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操作空间。其要求,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不得高薪挖抢学校教师,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 以K12教育培训为主营业务的校外培训公司备受打击,政策出台后,诸多教育股集体暴跌,甚至影响到短期市场情绪。 美股方面,因无跌停制度,中概教育股7月23日开盘即遭遇跳水式下跌。好未来因波动过大,一度触发熔断,最终收跌70.76%,高途集团、新东方则分别收跌63.26%、54.22%。 7月26日,港股板块,思考乐教育跌48.45%,卓越教育集团、新东方在线跌超30%。截至发稿,三者股价较年初皆下跌超80%。A股市场,昂立教育、学大教育、豆神教育、勤上股份等纷纷呈现出跌停走势。其中,深交所上市的豆神教育跌幅最大,为20.08%。 当日盘后,昂立教育公告称,两股东中金集团及长甲集团拟合计增持1.1%至11%公司股份,以表达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一天后,学大教育同样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天津安特拟增持1%至2%公司股份。 政策力度之大,迫使一些公司做出取舍与转变。公开信息显示,高途预计裁员1/3,瓜瓜龙体验课教辅计划裁员50%以上,好未来、新东方相继宣布将取消原定的财报披露以及电话会议。 另有如佳发教育、全通教育等公司相继发布公告称,公司主营业务并非此次“双减”政策严厉打击的K12教育行业,故经营状况未受或不存在直接重大不利影响。受所处行业影响,这些公司的股价在政策发布后一并下跌。公告发布后的数个交易日,作为市场对紧急澄清的反应,该类公司的股价都有一定回升。7月27日,佳发教育涨幅达10.89%。(数据来源:《今日财富》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截至8月5日,中公教育以719.1亿元人民币总市值位列A股校外培训股市值榜首,且遥遥领先于第二名。其向《今日财富》表示,公司主营业务为面向成年人的非学历职业就业培训服务,未开展K12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业务,因而“双减”政策对公司主营业务不存在重大影响。3业务重点转向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如何转型,是摆在每一个校外培训机构面前的问题。眼下,他们的选择主要分为六类——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幼教、教辅材料出版,又或者,坚持在K12赛道发力。 对于原主营并非K12教育的公司来说,所需承担的转型压力相对较小。中公教育向《今日财富》表示:“未来,公司在招录培训业务稳健经营的基础上,会对学历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等重点赛道领域进行更多的投入和扶持,并综合利用公司在人才、渠道、管理、品牌等方面的先发优势,多品类联动发展,进一步巩固市场和扩大优势。” 在7月26日公告中称“预计《意见》将对旗下的K12课程业务、财务状况和公司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网易有道告诉《今日财富》,“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只占总体业务的30%,在市场比较艰难的情况下,有道已经提前做了业务的升级和合规方面的考虑,总体来看,受影响程度较小。”在教育智能硬件和成人与素质教育板块,其均有所布局,并持续看好。 网易有道认为具有多元化业务的企业更具抗风险能力:“未来,网易有道的业务将围绕以下四个方向展开:一是发展素质类课程,如科学、围棋、编程、音乐、美术等课程,将素质教育品类做大做强,注重孩子思维力和兴趣的培养,打造适合孩子的素质教育产品。二是发展职业成人教育,深化和强化职业能力培训,服务终身学习者。三是围绕“双减”为校内提供技术支持,尤其是教学资源落后区域,助力教育均衡。四是持续发力智能学习硬件领域,推出多样化的智能学习产品,用科技助力用户学习效率提升。” 7月25日研报中,中信证券表示,未来K9学科类培训机构或将进入长时间的强监管时代,无论是经营发展还是资本化道路均被限制,同时学前教育培训和高中学科类培训也出现一定的监管风险,因此建议培训机构向政策更加鼓励的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科技等方向转型。 如今,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确成为大多以K12教育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偏好的转型方向。学大教育在电话中向《今日财富》透露,公司目前已有这两方面的计划。7月26日盘后,昂立教育也发出公告称,将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国际与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领域业务的拓展力度。 事实上,在政策发布前,一些机构已在默默启动转型。7月7日,好未来宣布整合轻舟考研帮、轻舟考满分、轻舟留学等三个子品牌,推出好未来轻舟品牌,进军职业教育领域。7月15日,精锐教育旗下精锐少儿业务推出三大素质教育品牌,分别为少儿科创启蒙品牌“至慧少儿”、舞台剧/演讲产品“小小地球”、素养成长综合体“天才宝贝”。7月19日,高途上线高途APP,主要覆盖考研、英语、财会、公考、教资、留学、管理等实用精品课程。 然而,正如平安证券所指,目前来看,各教培机构已经开始积极向素质、成人职教等领域转型,但这些领域的用户画像、运营模式、教研体系等与K12教培都不一样,能否转型成功有待观察。其认为整个K12教培行业的风险巨大,暂时不建议关注和参与,因而下调行业评级由“中性”至“弱于大市”。 同时,平安证券认为,“双减”文件落地后,K12教培机构的业务空间几乎被完全限制,如果各地完全执行,则行业内相关公司将受到彻底打击(部分机构含成人职教等其他业务除外)。如何在政策框架内做好转型,成为了相关公司生死存亡的关键。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8-17 2021
  • 医疗事故关联风波中的珀莱雅:营销提价后劲不足,一边看好一边套现

    医疗事故关联风波中的珀莱雅:营销提价后劲不足,一边看好一边套现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王恩浩编 | 全   卓日前,杭州市卫健委官方通报杭州网红小冉因抽脂手术身亡,涉事的杭州华颜医疗美容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颜医疗”)存在术前缺乏认识、术中操作不当、术后观察处理不及时等过错,与患者死亡存在因果关系。 而“中国美妆第一股”珀莱雅(603605.SH)被指出与涉事机构存在股份和任职人员方面的重重关联。随后珀莱雅发布说明公告,但仍没有打消市场对其资本方面关联的顾虑。 近年来,珀莱雅营收持续增长,但背后却存在盈利放缓、重营销轻研发的风险。尽管市场对其未来较为乐观,但今年以来,股东和高管频频减持套现,为珀莱雅的未来增添变数。1深陷医疗事故方关联风波7月15日,杭州市卫健委发布《关于华颜医疗美容医院医疗事故初步调查情况的通报》,文件显示今年5月2日戴某某(即杭州网红小冉)到华颜医疗接受抽脂等医美手术,术后出现感染性休克,两个月后抢救无效去世。 经市医学会组织专家评估,这是一起医疗事故,华颜医疗存在术前缺乏认识、术中操作不当、术后观察处理不及时等过错,与患者死亡存在因果关系,承担全部责任,并责令其停业整改。 8月11日,《今日财富》致电华颜医疗,工作人员表示当前仍未营业,但暂停营业的原因在于疫情,预计八月底可恢复正常营业。截至8月13日,华颜医疗官网仍无法打开。 公开信息显示,华颜医疗成立于2018年6月,实际控制人是张志远,杭州悦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悦颜医疗”)持股85%,杭州俪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5%。值得注意的是,珀莱雅与医疗事故方存在不少关联。 公开信息显示,珀莱雅的总经理方玉友曾在2018年6月1日至2018年11月26日担任悦颜医疗执行董事。方玉友是珀莱雅实控人侯军呈、方爱琴夫妇的亲属,方爱琴的弟弟。而珀莱雅第五大股东徐君清也是悦颜医疗现第四大股东,持股4%。 在珀莱雅担任高管的章敏华和付艳丽同样在悦颜医疗持有股份。章敏华持股悦颜医疗4%的股份并间接持股华颜医疗3.4%,为悦颜医疗第三大股东;而付艳丽持股悦颜医疗2.5917%,为其第七大股东。珀莱雅发起人股东之一的叶财福在华颜医疗担任监事一职。现任珀莱雅多家全资子公司监事的罗华杰也是华颜医美的现任董事之一。对此,7月19日,珀莱雅发布《关于媒体报道的澄清公告》,就与华颜医疗的关联关系表示:公司董事、总经理方玉友此前担任华颜医疗董事长,其任职系个人行为。方玉友已于2018年10月辞去华颜医疗董事长职务,并转让其持有的全部股份,华颜医疗已于2018年11月26日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根据《股票上市规则》,董事辞职满12个月后,华颜医疗不再是公司的关联方。珀莱雅与华颜医疗系租赁关系,除华颜医疗曾向公司采购化妆品不超过2万元以外,公司与华颜医疗无任何关联关系,无任何业务往来。就二者之间的人员关联,珀莱雅表示公司董事、监事、高管目前未在华颜医疗担任董事、监事、高管等职务。公司子公司某董事,担任华颜医疗董事职务系个人行为。公司持股小于0.1%的某自然人股东,担任华颜医疗监事职务系个人行为;公司持股小于3%的某自然人股东间接持有华颜医疗3.4%股份,系个人财务投资行为。但对珀莱雅的“撇清”公告,市场似乎仍有疑虑。珀莱雅公告中表示与华颜医疗系租赁关系。《今日财富》发现,2018年6月才成立的华颜医疗成立不久便出现在珀莱雅2019年3月发布的2018年年报中。彼时,珀莱雅将华颜医疗(更名前为“杭州华颜医疗美容门诊部有限公司”)列入在其他关联方中,未明确具体关系。珀莱雅2019年年报显示,华颜医疗为公司的其他关联方,关联交易类别为关联租赁情况,但在2020年年报里,华颜医疗未曾出现。 有多家媒体表示,此前华颜医疗曾对外宣称自身是“珀莱雅集团战略合作伙伴”、“中国美妆上市集团珀莱雅的医美核心战略”。就相关问题,《今日财富》联系了珀莱雅,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2业绩放缓,重营销轻研发近三年珀莱雅营利均有所增长,但也出现了增长率放缓甚至连续下滑的态势。2018-2020年,珀莱雅营收分别为23.61亿元、31.24亿元和37.52亿元,增长率分别为32.4%、32.3%和20.1%;期间实现归母净利润2.87亿元、3.93亿元和4.76亿元,同比增长43%、34.7%和21.2%。 从主营业务结构来看,珀莱雅存在收入来源单一的难题。2019和2020年,珀莱雅的护肤类(含洁肤类)收入分别为29.2亿元和32.4亿元,占比分别达93.4%和86.5%,贡献了绝大部分的营收和毛利。 尽管业绩放缓,近三年珀莱雅营销费用却持续上涨。2018-2020年公司的营销费用分别为8.8亿元、12.23亿元、14.97亿元,同比增长38.03%和22.41%,营销费用率分别为37.52%、39.16%和39.9%,其中,公司营销费用中占比最高的是广告宣传推广费,该项费用近三年分别占比总营收的21.19%、26.68%和32.68%。 兴业证券报告曾指出,传统国货品牌仅依靠电商红利难以维持高增长。若继续倚重投放营销获得流量的增长模式将面临边际效用下降、营销费用率居高的问题。 在营销费用占比逾35%的同时,珀莱雅近三年研发支出分别为5125万元、7460万元和7220万元,研发支出分别占比营收的2.17%、2.39%和1.92%。但同为国货热门品牌的上海家化2020年研发费用同比2019年的1.73亿元下降16.52%后仍达1.44亿元;丸美股份2020年研发费用也同比增长11.78%。 珀莱雅在2020年年度股东大会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公司预计在精华、面霜、眼霜、防晒等品类进行提价,意在打造大单品策略,而提价逻辑主要是原料成绩、包材升级、品牌升级,迎合消费升级。3一边看好,一边抛售就珀莱雅2020年年报和2021年一季报,多家机构当前给予了推荐。国元证券指出珀莱雅2020年在淘系平台成交额首次进入前五,GMV1.38亿,同比增长34%;中银证券认为当前珀莱雅在多维度构筑公司竞争壁垒;万联证券则认为珀莱雅业务逐季恢复向好,大单品策略拉动同口径毛利率提升。但中银和万联证券同时提示珀莱雅存在品牌孵化不及预期的风险。 2017年11月15日,珀莱雅成功上市,上市首日收盘价为22.09元/股,截至2021年8月13日,珀莱雅最新股价达175.59元/股。四年不到时间里,珀莱雅股价较上市首日收盘价上涨八倍,最新市值达353.14亿元。尽管市场对珀莱雅未来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公司股东和高管却频繁减持套现。 7月26日晚,珀莱雅发布关于董事减持股份计划公告。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董事兼总经理方玉友拟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859.74万股,占截至公告披露日的公司总股本约4.27%,占其持有公司股份数的20.37%。若按公告披露当日珀莱雅收盘价168.12元/股的价格计算,方玉友本次减持可套现约14.45亿元。对该减持计划,珀莱雅公告显示是因自身资金需求。 这并非方玉友今年首次减持。6月,珀莱雅发布公告,方玉友在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和大宗交易方式累计共减持公司664.63万股,减持比例为3.3%,套现11.18亿元。公告显示,彼时减持原因仍在于自身资金需求。 套现减持的除了公司总经理,还有珀莱雅的实控人及其他董事高管。今年1月,公司公告表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侯军呈,同为珀莱雅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方爱琴,董事兼副总经理曹良国,副总经理金衍华,财务负责人王莉及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张叶峰均有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计划。 8月3日,珀莱雅发布减持股份结果公告。侯军呈减持公司股份86.89万股,方爱琴减持6.99万股,曹良国减持35.5万股。三人合计套现约2.7亿元。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8-16 2021
  • 2020上市银行信用卡:存量厮杀 结构突变

    2020上市银行信用卡:存量厮杀 结构突变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宋  鸿   梁腕嘉编 | 全   卓信用卡业务作为零售压舱石,是中大型银行兵家必争之地。在各行积极开展零售金融转型的大背景下,作为重要突破口的信用卡业务表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信用卡行业从增量扩张进入存量发展、质量经营的趋势下,信用卡业务竞争不断升级。伴随获客难度、不良和投诉的激增,也带给行业更多的思考。 在大零售的背景下,为了一窥银行信用卡发展的最新进程,日前,《今日财富》特别梳理了A股39家上市银行(不含2021年6月新上市的瑞丰银行)2020年报中的信用卡业务情况。1发卡量两极分化,增速放缓根据2020年年报,《今日财富》发现,虽然各行披露口径不一,多以累计量统计,个别使用流通量、在册量、结存量或不披露,但信用卡发行分化可见一斑。2020年A股银行披露信用卡发卡量前十五名(数据来源:《今日财富》根据银行年报整理)六大行中,工商银行以1.6亿张累计信用卡发卡量居首,其次是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在册)、邮储银行(结存),依次约1.44亿张、1.32亿张、1.3亿张、7266万张、3680万张,邮储银行相对落后。 而招商银行以约9953万张信用卡流通卡量,位居上市股份行之首,甚至挤进了总榜第五,率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居前,披露量甚至超过交行。 从数量上来看,2020年,共15家上市银行发卡量突破千万大关,多为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其中,上海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约1090万张,同比增长21.47%,率先实现发卡突破千万张。而江苏银行、浙商银行、宁波银行、长沙银行、青岛银行、贵阳银行、渝农商行均以百万计数,其余则相对较少,甚至未有披露。 面对年报未披露信用卡业务情况一事,紫金银行回复《今日财富》表示,信用卡业务是其其他零售业务的补充业务之一,目前正在尝试发展阶段。 张家港银行认为当前国内信用卡市场格局是挑战,也是机会。接下来信用卡业务将在产品优化、运营推广、服务提升、风险管理等方面打差异化竞争组合拳,以实现新的发展及突破。其同时披露截止2020年末,本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67651张,较年初新增19721张。截止2021年第一季度末,活跃卡量占比43.54%。根据央行《2020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2020年在用卡量为7.78亿张,较2019年同比增长4.26%,创下五年来该指标的最低增幅。 较为明确的是存量的争夺。麦肯锡报告指出,我国信用卡的井喷式发展时期已过,发卡量与应偿余额增速明显放缓,存量客户经营将成为未来增长的主要来源。经历了2015年至2018年的快速增长后,2019年信用卡业务增速明显放缓(全年发卡量约增长6000万张)。而2020年受新冠疫情冲击,信用卡开卡与激活数量骤降,新增数为3200万张。 信用卡在目标城镇人群中的渗透率已接近饱和,加上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已逐渐成为信用卡替代等因素,依靠新增发卡量推动信用卡市场增长的潜力有限。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发卡量增速放缓,信用卡交易金额增速持续加快,2019年交易金额达38.2亿元,同比增幅 24.9%,交易额与活卡率均触及5年来最高水平。因此,我们认为未来信用卡信贷余额增长主要来自精细化的存量客户运营。(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年报的不完全披露统计,2020年新增发卡量超过千万的银行共3家,分别是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和农业银行。而城商行、农商行基于区域限制,多是与其他平台合作,开展各类市场活动来提高信用卡业务的市场影响力和活跃度。 “一方面是获客挑战,信用卡市场已经告别往跑马圈地的粗放发展模式,进入白热化竞争的精耕模式,银行在面对同业竞争的同时,还要面对互联网机构、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的获客挑战;二是产品挑战,信用卡市场产品种类愈发多样,但产品也高度同质化,如何打造自身特色脱颖而出对产品开发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风险挑战,外部竞争激烈,客群下沉、线上申用和场景复杂化均考验银行的风控能力。”成都银行向《今日财富》表示。2020年A股银行披露信用卡交易量破万亿元的公司(数据来源:《今日财富》根据银行年报整理)而从交易的活跃度来看,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华夏银行13家2020年均已破万亿元。2投诉占比过半,不良普升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的《关于2020年第四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中指出,2020年第四季度,涉及信用卡业务投诉44621件,环比减少7.8%,占投诉总量的58.5%。 在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15043件,环比增长2.8%,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58.1%;在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26800件,环比减少13.2%,占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84.1%;招商银行以4688件的信用卡业务投诉量位列各类银行信用卡投诉量之首。 而2020年全年,信用卡投诉也占到投诉总量的55.4%。 在多家银行看来,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加之国内宏观经济低位运行、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消费需求收缩与居民收入下降等其他因素造成的信用风险叠加,对整个信用卡风险质量形成严峻考验。部分人群还款能力出现明显下降,由此造成的征信不良、逾期罚息等问题,不仅令银行信用卡交易整体增速放缓,投诉率高企,也让银行业务端承压,不良率普遍上升。 《2020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20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838.64亿元,同比增长12.92%。而2019年同期仅为742.66亿元,同比仅增加0.98%。2020年A股银行披露信用卡不良率超2%的公司(数据来源:《今日财富》根据银行年报整理)《今日财富》梳理A股银行2020年年报发现,除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常熟银行、农业银行、重庆银行信用卡不良率较上年有所下降之外,其余已公布数据的上市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均有不同提升。 其中,民生银行信用卡以3.28%的不良率居上市银行之首,较上年末增长0.8个百分点。其次从高到低有浦发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南京银行、郑州银行,2020年披露信用卡不良率均在2%以上。 民生银行在年报中表示,从不良贷款率结果看,本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在同业较高,主要原因之一是信用卡核销和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力度有待加强。还原本年不良资产处置后,本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在同业处于中等水平,未来本行信用卡将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 “2018至2020年,受经济增速放缓、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我行信用卡不良率有所上升。当前前端入催风险已进入下降通道,将对新增不良控制带来积极影响。”浦发银行向《今日财富》表示。 其指出, 2021年银行信用卡中心将以提升“效益与风险、发展与风控兼顾能力”为引领,做深做细风险管控工作。一是控制新增客户风险,持续落实风控前置,提高客户获取质量。二是控制新增贷款风险,优化贷款投向和组合策略,调整改善资产结构。三是通过客群资产质量管控、授信额度管控等措施,减少风险成本耗用。四是优化授信模型体系,健全风控体系,加强风险基础管理。 针对用户投诉高发以及行业显现的风险状况,2020年6月,银保监会消保局发布《关于合理使用信用卡的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正确认识信用卡功能,合理使用信用卡,树立科学消费观念,理性消费、适度透支。随后,上海、北京、深圳等地银保监局陆续发布文件,提示消费者合理安全使用信用卡,从监管层面确立了严控信用卡业务的基调。 为拓宽不良贷款处置渠道,缓解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置压力,今年1月,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开展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和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进一步拓宽不良贷款处置渠道和处置方式。 今年3月初,工商银行转让首批个贷不良资产,其中2期为信用卡透支类个人不良贷款,有5家AMC参与竞标,最终210万成交,相当于3.2折。此外,近期多家银行发行信用卡不良资产支持证券,补充了不良资产处置难题的解决渠道。 而麦肯锡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消费信贷不良资产余额已超过3700亿元,预计未来将进一步高速增长,在整体不良规模持续上升的情况下,不良贷款处置已成为行业间近几年的热议话题之一。3“费改息”调整,报表“洗澡”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年报中,大部分银行都提到:信用卡分期收入不再计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而是调入“利息收入”中(“费改息”),同时还追溯调整了2019年的相关数据。 “信用卡客户端分期手续费将由原来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改作为利息收入入账,会使得我司分期手续费收入下降,对中间业务收入规模有影响,同时对客协议中的内容约定、还款顺序等也会发生变化,需重新履行对客告知义务。”浦发银行表示向《今日财富》表示。 一般而言,中间业务具有资本占用低或不占用、稳定性好、持续性强等特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助于提升盈利能力和市场估值,是多银行未来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间业务包括了理财、投行、托管、结算、银行卡、代理委托业务、财务顾问等业务类型。由于各银行业务特点的不同,中收的规模和具体构成差别较大。 而在以往“银行卡业务”收入的构成中,最大的贡献就来自信用卡分期收入。曾几何时,在年报会计处理中,信用卡分期手续费收入是归于中间业务收入还是利息收入,一直存在争议。 2021年2月5日银保监会等发布的《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切实加强企业2020 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2021〕2 号),明确了信用卡分期收入调整为利息收入。 据悉,招商银行多年前已明确将信用卡分期收入记为利息,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自2019年起将其信用卡分期收入从手续费收入重新分类至利息收入。除此之外,在《通知》发布前,还有大部分银行仍将信用卡分期收入计入手续费收入。 虽然“费改息”对银行业务结构有影响,但推动信用卡业务回归个人信贷服务本源,亦是促进业务理性可持续发展,更利于挖掘中间业务收入的新增长点。 在郑州银行看来,信用卡分期业务收入转为利息收入后,信用卡业务经营过程中,还需同步关注资金成本和存贷利差,这对信用卡业务成本计量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 面对信用卡发展的全新局面,多家上市行表示,未来将更加聚焦客户体验,回归信用卡消费本源,向消费型收入结构转变,同时强调多渠道的融合经营,加大科技投入,向“精细化”、“数字化”方向精进,打造多元的收入格局。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8-12 2021
  • 《青簪行》或重拍,腾讯、阅文、凤凰踩雷“自救”

    《青簪行》或重拍,腾讯、阅文、凤凰踩雷“自救”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郁淳言编 | 全   卓被刑拘的吴亦凡案仍在调查之中,由其引发内娱及资本的反思仍在持续。 受累于吴亦凡事件的影响,由其主演的《青簪行》面临下架或重拍的问题。公开资料显示,该剧由企鹅影视、新丽传媒、凤凰联动影业三家影视公司出品,涉及腾讯控股、阅文集团、凤凰传媒三家上市公司。 《青簪行》的前途未卜,令出品公司或将面临巨额损失。与此同时,剧作所关联的三家上市公司因自身发展面临不同的波动:股价下跌、董事减持,又或是行业衰落、营收增速放缓。虽然,一部影视剧作的投资失败,并不能解释一切,但教训是现实的。1股价短期受挫,剧目或重拍2018年,因男主演高云翔、女主演范冰冰分别涉嫌性侵、偷逃税问题,古装大剧《巴清传》停播。2019年,缉毒剧《深渊行者》临播之际,剧中两位演员吴秀波、翟天临相继爆出丑闻,北京卫视因而退订该剧。 2021年7月18日晚,吴亦凡事件随都美竹“决战”微博的发出再度升级。#青簪行还能播吗#登上热搜,直至吴亦凡被刑拘。近日,有消息称,该剧或将重拍“自救”。 公开信息显示,《青簪行》由吴亦凡、杨紫领衔主演,是腾讯视频S级制作项目,总投资额超过3亿元。2020年7月杀青;2021年4月拿到发行许可证,总集数由35变更至60。 腾讯全资控股的企鹅影视,为该剧的三个出品公司之一。7月19日,“决战”文发出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腾讯控股报收549.5港元/股,较前一交易日下跌2.57%。此后,在多事件影响下,腾讯股价接连向下至低位震荡,截至8月9日收盘,报收461.6港元/股。 《青簪行》的另一出品公司新丽电视,其主要投资机构为阅文集团。事实上,阅文集团也属于“腾讯系”公司——腾讯持有阅文57.57%的股份,是其第一大股东。7月19、20日,阅文集团分别报收81.45港元/股、79港元/股,两日较前一日跌幅分别为3.32%、3.01%。截至8月9日收盘,报收73港元/股。 对比之下,最后一家关联上市公司凤凰传媒,受吴亦凡事件的影响并不大。7月19日,凤凰传媒报收6.77元/股,上涨2.11%。次日,凤凰传媒在上交所E互动平台就网友提问进行了回复:《青簪行》的出品方之一凤凰联动影业为公司控股股东凤凰集团参股企业,与公司无直接关系。该日,凤凰传媒报收6.69元/股,较前一日下滑1.18%。 关于《青簪行》变故对公司的影响,凤凰传媒向《今日财富》表示:“凤凰联动与公司无直接关系,其业务开展情况对公司业绩无影响。”而腾讯控股和阅文集团方面则未能对相关问题做出回应。2巅峰已过的腾讯,增长难测2021年2月18日,腾讯控股股价一度达到773.9港元/股。此后股价一路震荡向下,如今相比2月的高点降幅超过四成。据港交所披露,今年6月2、3日,董事刘炽平分别减持腾讯控股25万股、5万股,套现1.57亿港元、3122万港元。 近年来,腾讯营收同比增速放缓,从2017年的56.48%,至2020年的27.77%,放眼市场虽然可观,但也揭示出一个事实:腾讯的发展巅峰已然远去。 游戏,是腾讯目前的主营业务之一。2021年Q1,公司游戏收入增长17%至人民币436亿元,主要包括《王者荣耀》、《PUBG Mobile》等在内的游戏收入增长。腾讯称正在增加对研发的投资,尤其专注于能够吸引全球用户的大型高工业化水准游戏,以及云游戏等下一代游戏体验。但在被批“精神鸦片”后,游戏业的前景目前尚不明确。 吴亦凡事件曝出后,曾与他有过品牌合作的《王者荣耀》删除了官方微博中包含吴亦凡的相关画面。相比影视剧投资的失败,曾经的品牌代言人对游戏本身带来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于腾讯,在后续选择产品宣传艺人方面,尽力规避类似的事件发生,综合考量流量、人品等因素。 而在与《青簪行》密切相关的视频领域,腾讯视频业务2019年营运亏损减少至人民币30亿元以下。而在2020年财报,视频业务板块具体营收并未得到公布。事实上,包括腾讯视频在内的几大视频网站目前都面临成本开支的困境。2020年,爱奇艺净亏损收窄31.82%,仍亏损达70亿元。 与此同时,广告业务板块收入也不容乐观。以腾讯为例,2018至2020年,广告收入增速分别为43.62%、17.73%、20.32%,而该板块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也逐年下降。 在“会员费+广告”的盈利模式下,为了减少视频业务板块的亏损程度,提高会员费成了可行的方案。今年4月3日,腾讯视频宣布对VIP价格进行调整,会员连续套餐调整为,连续包月20元、连续包季58元、连续包年218元;会员非连续套餐调整为,月卡30元、季卡68元、年卡253元。其中,价格调整幅度较大的为非连续包月套餐,涨幅达20%。国泰君安认为,随着长视频平台竞争格局的逐步稳定、头部平台内容质量及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国内头部视频平台或将逐步进入提价通道。 财报显示,腾讯视频2020年付费服务会员数达到1.23亿,较2019年的1.06亿增长16.04%。会员费用提价,是否会影响到用户增速和忠诚度,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视频经营不易,一是长视频平台自身盈利困难,二是来自短视频平台的分食。2020年12月,腾讯系App的使用时长占比同比下降6.7%,而头条系和快手系App使用时长占比均同比提升约3%。 面对短视频产品的强势崛起,腾讯在2021年Q1财报中表示,正把腾讯视频与微视团队合并,升级其推荐算法,为用户带来一体化的观看体验。此外,通过改编长视频库的作品,丰富短视频内容。3数字冲击出版,IP亟待变现而出版发行业又是另一番景象。 2015年6月19日,凤凰传媒股价一度到达24.88元/股,此后股价持续却震荡下滑,截至2021年8月9日,收盘价为6.38元/股,相比6年前达到的最高点几乎是“脚踝斩”。并且,自2016年12月9日起,收盘价皆低于2011年12月2日上市第一天的开盘价9.83元/股。 股价持续走低的背后,是整个图书出版行业的衰退。从归母净利润来看,2015至2019 年,行业平均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 5.39、5.99、6.49、6.78、6.91 亿元,平均同比增速分别为16.38%、13.93%、13.52%、2.37%、2.58%,复合年均增长率为6.42%。营收情况则与归母净利润的变化情况趋同。 疫情使得原本衰落的出版业雪上加霜。学校推迟开学时间,线下实体销售渠道受限,印刷产能下滑,种种消极因素叠加,导致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稳定如凤凰传媒,2020年的营业收入也同比下降了3.58%,出现负增长。 另一方面,数字出版业务的增速明显高于传统图书出版,传统国有图书出版企业转型压力继续加大。对于主要依靠教辅、教材、一般图书的出版和发行实现营收的凤凰传媒,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传统业务板块的优势,同时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是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阅文集团的盈利模式或能作为参考。作为一家以数字阅读为基础,IP培育与开发为核心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其收入来源主要分为两方面:在线阅读和版权运营。 阅文签约了大量创作网文的作者,作为平台方出售网文,主要方式为付费解锁内容模式。但由于当前用户量基本见顶,整体付费率也在下降,阅文的商业模式正从早期单纯的toC付费阅读,逐步转向toC免费广告和toB版权授权,即向用户提供免费的阅读环境,再通过广告变现,同时依托于免费策略所带来的版权影响力,进行版权再授权业务。 2020年,阅文集团腾讯产品自营渠道在线业务收入同比减少18.4%至人民币6.82亿元。财报中,阅文将原因归结为于公司持续扩展免费阅读业务,而使得若干腾讯产品自营渠道的付费阅读收入进一步减少。可见在集团内部,商业模式的转型正在加速进行。 阅文首席执行官程武表示,阅文集团在2020年面临了包括外部与内部的多重挑战。为此,公司制定了以“内容、平台、生态系统升级再造”为核心的发展方针,使公司业绩在下半年实现了反转。 业绩报告显示,阅文集团2020年实现总收入85.3亿元,其中下半年收入达到52.7亿元,环比上半年增长61.5%;非国际通用会计准则下的归母净利润达9.17亿元,其中下半年为8.95亿元,环比上半年增长40倍。 但挑战依然存在。自2018年正式完成新丽传媒的100%股权收购后,双方的合作并不顺利。阅文集团在2020年半年报中坦承,在IP业务方面与新丽传媒的整合未能充分产生协同效应。收购新丽传媒后,阅文集团尝试将头部IP系统化地改编为电视剧和电影,但与新丽传媒的整合远未取得全面成功,且进度不及预期。 同时受到疫情影响,电影、电视剧及网络剧的制作和发行日期普遍延期。旧剧进度尚未完全跟上,新剧如《青簪行》播出又存争议。前方路途坎坷,但避无可避地,阅文仍将“背负”新丽传媒继续前行。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8-10 2021
  • “高处不胜寒”的寒武纪:“华为分手”,股东减持,激励绑定难掩盈利困境

    “高处不胜寒”的寒武纪:“华为分手”,股东减持,激励绑定难掩盈利困境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王慧雪编 | 全   卓仅用68天便完成科创板过会,成为继中芯国际外过会最快的企业,寒武纪作为国内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首个龙头企业,在上市之初便受到了众多关注。然而一年后,寒武纪交出的答卷或许并不能让投资者满意。1四年累亏20亿,市值蒸发600亿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寒武纪归母净亏损分别为3.81亿元、0.41亿元、11.79亿元、4.35亿元,四年累计亏损20.36亿元。其中,2020年寒武纪主营业务亏损6.81亿元,且净利润全部由非主业贡献。即便到2021年第一季度,寒武纪依然处于亏损状态,一季度营收3613万元,归母净亏损从去年的1.08亿元扩大至2.06亿元。国金证券研报指出,寒武纪持续加大云边端产品线和软件开发平台的研发投入,并且在扩充销售服务团队,短期扭亏为盈并不容易。华泰证券认为,长期的研发可能导致亏损的持续,预计21-23年归母净利润为-8.80/-8.85/-7.47亿元。《今日财富》研究发现,超高的研发投入力度或是寒武纪目前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了解,2017年至2020年,公司研发费用率分别高达380.73%、205.18%、122.32%、167.41%,平均值218.91%,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连续4年超过100%。对此,寒武纪曾坦言,持续困损主要是公司研发支出较大,产品仍在市场拓展阶段,且报告期内因股权激励计提的股份支付金额较大。其在财报中表示,为迭代升级公司系列产品及与之配套的基础系统软件平台,公司2020年度持续加大“云边端”产品线及基础系统软件平台的研发投入,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面对四年累计逾20亿元的亏损,市场给出了自己的定价。上市满一年的寒武纪,相对于上市首日开盘涨近290%,市值一度超千亿元,如今股价已跌去近三分之二,市值410亿元,蒸发约600亿元。近10个交易日,股价更是跌超20%。2刚解禁就减持,频发“红包”也枉然7月22日晚间,寒武纪公告披露,分别持有公司3.54%、1.00%股份的股东古生代创投和智科胜讯,拟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的方式清仓式减持合计4.54%的公司股份。公告显示,古生代创投和智科胜讯所持寒武纪股份均在首次IPO前获得,且于今年7月20日起上市流通。这意味着寒武纪股票解禁刚过两天,就迎来首个股东拟清仓减持。值得注意的是,与上述两位股东同一批解禁的限售股数量为2.07亿股,占总股本的51.81%。此次限售股上市流通共涉及32位股东,其中,古生代创投持有限售股数量排在第二位。此外,在这份限售股持有名单中,还能看到阿里创业、科大讯飞、联想(北京)、美的控股、OPPO广东移动通信等知名公司。对于两名股东清仓式减持的原因以及后续是否仍会出现股东大额减持的情况,《今日财富》向寒武纪方面求证,但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回复。寒武纪只在公告中表示,本次减持计划系公司股东根据自身资金需要进行的减持,不会对公司治理结构及持续经营情况产生重大影响。与刚解禁就减持相对应的是,公司近年来为留住人才频发股票激励计划。《今日财富》梳理后发现,创立至今,寒武纪分别成立艾溪合伙和艾加溪合伙两个股权激励平台,近四年进行了多次员工股权激励。最近的一次是在7月23日,寒武纪拟推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向部分员工授予800万股限制性股票,约占该草案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40010万股的2%,其中首次授予720万股,预留80万股。与此同时,寒武纪也正在实施2020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此举尽管面临着股权激励计提总股份的大额支出,但为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员工利益三者绑定,寒武纪对此仍乐此不疲。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资金与人才支撑的重要性。无论是传统芯片还是AI芯片,能够持续投入研发进行产品迭代才是保持芯片竞争力的关键。截至2019年12月31日,寒武纪拥有研发人员680人,研发人员在团队占比79.25%,其中,70%以上研发人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3市场风险长存,机构出现分歧对于出现的持续亏损以及正在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风险,寒武纪在招股书中做了预期。就市场风险而言,国内企业中,华为海思及其他芯片设计公司日渐进入市场,公司面临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的状况。如果寒武纪公司不能实施有效的应对措施,将可能面临主要产品销售不及预期、产品毛利率下滑等不利情况。国内阿里、百度等科技巨头都在自研或收购,加码AI芯片赛道。其中,阿里收购中天微,与阿里达摩院的芯片研发团队共同成立公司“平头哥”;百度自研DuerOS智慧芯片、XPU。还有国际老牌芯片巨头英伟达、英特尔、AMD,与其相比,寒武纪在整体规模、资金实力、研发储备、销售渠道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此外,《今日财富》发现,客户集中度较高是寒武纪的另一大风险。2017-2020年,寒武纪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合计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00.00%、99.95%、95.44%、82.1%,2020年其第一大客户占比57.86%,客户集中度较高。这意味着,寒武纪如果不能持续与主要客户维持合作关系,或者客户大幅降低对寒武纪产品的采购量,寒武纪的业绩将受到严重影响。该风险在此前已得到验证。曾是寒武纪大客户的华为,承包了其2017年、2018年的大部分营收。但从2018年华为开始自研芯片之后,就成为了寒武纪的竞争对手。反应在实际业务上,2020年寒武纪终端智能处理器IP授权业务收入同比下滑82.96%。相关风险因素远未消除,寒武纪2020年7月20日上市,自上市以来,券商研报覆盖较少。《今日财富》统计发现,市场研报数量不足15篇,且机构观点不一,出现分歧。国金证券在对寒武纪的近三次研报分析中,都指出其“短期营收及毛利率达成有风险”、“疫情影响营收,短期扭亏不易”、“短期亏损过大,市场过于乐观”。国金证券表示,随着公司持续加大云边端产品线及软件开发平台的研发投入,研发费用较去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因此依然认为寒武纪短期扭亏为盈不容易,自由现金流持续恶化。但华泰证券认为,AI机会集中在云端和边缘,边缘市场将成为公司最先突破的商业机会,而云端市场受益于新基建政策等推动,在地方性云平台和部分企业云平台中将会更快起量,为产品升级迭代创造机会。其认为,寒武纪虽然目前盈利能力不足,但看好芯片产品在未来对业绩的贡献。但无论如何,就寒武纪上市一年来的表现来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8-06 2021
  • 中基协再出手,七月私募被注销达今年新高,六年来逾万家机构被注销

    中基协再出手,七月私募被注销达今年新高,六年来逾万家机构被注销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王恩浩编 | 全   卓伴随私募基金行业的蓬勃发展,截至2021年6月,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已达24476家,基金产品数量超10万只,基金规模达17.89万亿元。与此同时,今年以来行业监管进一步加强,行业环境持续优化。数据显示,年内共785家机构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仅刚刚过去的7月,中基协已经注销271家私募基金公司,创下了2021年以来单月新高。2021年7月16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连发三份公告,分别公示了第四十批疑似失联私募机构、关于注销上海睿立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28家期限届满未提交专项法律意见书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公告及关于注销上海五牛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15家不能持续符合管理人登记要求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公告。加上当日依公告注销的北京锦泉元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仅7月16日一天,共44家私募机构被注销或面临注销。1注销原因各异7月16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披露,上海五牛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15家管理人不能持续符合管理人登记要求,及上海睿立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28家期限届满未提交专项法律意见书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将注销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并将上述情形录入资本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已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和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协会相关自律规则和基金合同约定,妥善处置在管基金财产,依法保障投资者的合法利益。(来源:中基协官网)就各家机构被注销的具体原因,《今日财富》联系了相关被注销的公司。正值财富回复《今日财富》是律所选择的问题:“在法律意见书上很多基协想看到的信息并没有进行详细的阐明,只是做了总结性意见。我们在与基协的沟通上也不是很顺畅。很多我们已经按照基协要求完成整改的东西并没有完整的呈现给基协,这属于沟通的问题。产品方面,每一个基金产品都有进行备案,但基协反馈有个产品没有备案,事实上因该产品的预备案并未做出,所以我们此前已将该产品转出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五牛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五牛锦迂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早已在2018年8月21日收到协会通知,却在近日才被正式注销。五牛控股对其子公司“五牛基金”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相关事宜说明显示:资管新规出台以来,结合监管要求与私募基金管理人实际冗余,五牛控股对包括海五牛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五牛基金)和上海五牛锦迂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内的多个已无存续产品的私募管理人进行了重新的行业定位,并主动向协会提出了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注销申请(非公告注销)。基协经核查后,于2021年7月16日予以批复同意。但《今日财富》发现,协会公示显示,五牛控股旗下两公司及本批其他机构均属于协会注销。(来源:中基协官网)注销信息披露后,《今日财富》先后联系了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的15家机构,其中有机构号码已易主,有机构电话无法接通,但相关机构官网仍可正常打开。2并非中基协首次出手事实上,这并非中基协首次出手。2016年2月5日,中基协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公告显示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众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机构滥用登记备案信息非法自我增信,一些机构合规运作和信息报告意识淡薄,一些机构甚至从事公开募集、内幕交易、以私募基金为名的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活动。2019年8月,中基协发布关于增设已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信息公示的通知,通知显示注销机构将分为“主动注销”、“依公告注销”和“协会注销”三类。在公示页面,中基协在提示中明确表示:“已注销机构不再具有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未经登记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基金’或者‘基金管理’字样或者近似名称进行证券投资活动。”(来源:中基协官网)《今日财富》据中基协公示信息统计,截至8月4日,已注销私募机构共16510家,其中主动注销的机构为2538家,占比15.37%;依公告注销的机构12240家,占比74.14%;协会注销的机构1732家,占比10.49%。最早机构注销的时间可追溯至2015年4月7日,当日包括北京国民信和投资基金有限公司在内的共7家私募机构主动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3五牛背后不简单就在今年6月,五牛控股刚获得“地产基金年度品牌影响力TOP10”,一个月后,其旗下两家子公司便被注销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在同批因不能持续符合管理人登记要求被注销的15家机构中,五牛控股旗下两家子公司是本批机构中被通知注销的最早的机构。除此之外,五牛控股关联公司一直动荡未平。2020年5月,有媒体爆料,与五牛控股关系密切的海银地产股权项目出现兑付困难情况,投资者表示,所投周期为三年的写字楼并购项目——上海中城大厦到期清算,但到期后投资者被告知原来的本金只能拿回9%,剩下部分则被推迟至2021年2月20日前。媒体表示此前该项目管理人曾宣扬项目地段好、价位好、管理人优,这些项目大概率会提前退出最快的可能不到一年就能退出但收益保守预测都在年化15%左右。有消息称,维权代表主要是中城国际大厦私募产品投资者,而该产品全称为五牛上海中城国际大厦私募股权投资基金。2021年7月23日,五牛实控人韩啸掌控的ST岩石(600696)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林逸森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董事及专门委员会委员职务。事实上,岩石股份高管一直频繁动荡。据同花顺iFinD统计,自2000年12月31日以来,岩石股份共出现124次管理层变动。此外,岩石股份近年一直面临营收利润双双持续下滑的困境。年报数据显示,2017-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75亿元、11.01亿元、1.09亿元、7971.77万元,期间同比增长529%、-90%和-27%。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1803.47万元、1922.03万元、1238.56万元和802.19万元,期间同比增长6.57%、-35.56%和-35.23%。《今日财富》就相关问题联系了五牛控股,但截至发稿仍未收到相关回复。随着私募基金行业发展的迅速,以信息披露为核心、诚实信用为基础的自律监管体制也逐渐形成。业内认为,当前市场出清力度和执法力度的加大有利于带领私募行业合规健康发展。中基协也表示,投资者须持续关注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诚信合规情况,谨慎做出基金投资决策,通过基金合同约定的纠纷解决机制和相关法律渠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8-05 2021
  • 风口过去,资本沉默:“共享衣橱”多玩家退场,模式反思

    风口过去,资本沉默:“共享衣橱”多玩家退场,模式反思

    今日财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王慧雪编 | 全   卓共享赛道又一项目夭亡。自2016年共享单车打响“共享经济”第一枪,各类共享创业项目层出不穷,资本不断涌入。然而,潮起潮落,经过6年厮杀,大多创业者和投资者们黯然离场。日前,“共享衣橱”龙头衣二三在成立五年后正式宣布关停,此事在行业内引起了不小反响。衣二三的关停,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共享衣橱”赛道。1衰的衰、败的败,玩家退场7月9日,女性时装月租平台“衣二三”发布消息称,因业务调整,衣二三将于8月15日关闭服务,并将在7月13日0时停止会员下单,7月23日0时关闭衣箱归还预约通道。8月1日0时起,客服将开启统一退还会员费通道,8月15日0时将截止操作退费;8月15日0时,衣二三App及相关小程序、网页版均停止运营,关闭服务器,届时及以后将无法登陆。(图片来源:衣二三官网)事实上,自2019年开始,衣二三的境况便急转直下,用户投诉不断增多,订单逐渐减少。在2018年获得一笔战略融资后,资本市场便再无新动向。天眼查信息显示,衣二三的关联公司已有多条风险信息。2018年11月,北京尚世骁众科技有限公司因侵害消费者权益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东城分局处以警告。2017年11月1日,衣二三另一关联公司北京衣二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因公示企业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被列入经营异常,后于2017年11月30日移出。此外,该公司还关联多条法律诉讼,案由包括仓储合同纠纷、买卖合同纠纷、借款合同纠纷等。值得注意的是,衣二三并不是第一个在共享衣橱这一赛道上倒下的选手。据《今日财富》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0家共享租衣企业已停止运营,包括去租吧、跳色衣橱、衣二三、有衣、爱美无忧、喵搭、美衣共享、尖果儿与魔法衣橱等。目前,仅剩女神派、美丽租和托特衣箱尚在运营。(数据来源:《今日财富》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但存活下来的平台也不是高枕无忧,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关于女神派不退押金、服务质量下降等负面消息也频繁传出。据媒体报道,某用户向市场监管局投诉女神派之后,工作人员电话表示,现在市场监督局已经立案,建议她们尽早接受调解,因为据他所收到的消息来看,对方公司已经没有钱了,如果立案后进行罚款可能会造成对方破产,那个时候用户的损失就无法追回了。企查查显示,女神派已两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企业,涉案金额合计17万元。自4月21日发布至今,尚未解除。对于女神派关于押金和服务质量方面的争议,同为共享赛道的托特衣箱向《今日财富》表示,托特衣箱无需会员押金和第三方信用担保,产品质量经由商品部严选款式质量-自有工厂严控洗护流程,会及时响应、调整可能出现的品控问题。据托特衣箱透露,公司目前注册用户数超过300万,用户主要为一二线城市25岁+白领女性,偏好知性优雅的职场搭配。营收方面,C端以会员费为主、B端以服装洗护为主,主营业务已经实现盈利。尽管如此,在谈及培养用户习惯的痛点和难点时,托特衣箱向《今日财富》坦言:“一方面是观念,有些人认为穿别人的衣服“没面子;一方面是清洁,用户担心衣服洗护消毒不到位。服饰零售分析师及咨询机构No Agency创始人唐小唐在回复《今日财富》时同样认为:“出于对国内用户使用习惯和文化因素等方面的考量,就国内市场而言,中国消费者的可接受程度还比较低。”其称,尤其是对衣服等私用性较强的物品来说,国内用户对私密贴身物品分享的观念尚未形成。2资本由争抢到沉默回溯共享衣橱的发展历程,也曾有风光无限的时候,其在共享概念火爆之时站上风口。《今日财富》统计发现,仅2015年国内就有12家共享衣橱公司成立,且多数获得融资。以衣二三为例,其成立至今共获得6轮融资,融资金额逾5.37亿元;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软银中国、阿里巴巴、IDG资本、天使投资人王刚、金沙江创投、真格基金等知名机构。(数据来源:《今日财富》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此外,心上、女神派、多啦衣梦、有喵租衣、美丽租等共享服装平台均获得不同额度和轮次的融资。但就目前统计来看,行业最近的一笔融资停留2019年3月4日,是衣库平台的一次未披露金额融资,此后再无融资消息传来。对于正在成长的行业,有近两三年的时间未获得新的投资或是进展,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衰退。无论是拉新用户,还是平台扩张,都需要花钱,在无法造血的情况下即停止输血,市场前景相对堪忧。面对相关投资的失利和运作情况,多数资本在《今日财富》的联络中保持了沉默。3资金、成本、库存“三座大山”从曾经的资本热捧到无人问津,共享衣橱反映出了消费领域的部分问题。“目前电商的发展包括一些新的模式,其实是非常草根或比较山寨,有钱的时候会突然扩张。”在唐小唐看来,共享衣橱的模式主要依靠融资去发展,一没有产品,需要购买,二没有供应链,三要做维护,成本非常高。如果没有融资或广泛的品牌基础,模式在初期就很容易突然夭折。《今日财富》研究发现,国内共享衣橱平台承担了货源、选品采购、清洗维护、仓储运输等环节的成本,但盈利主要来源:会员会费、购买转化收入及面向B端的收入。其中,会员会费占大部分,数据显示,“衣二三”平台收入的75%便是来自于会员费。但会费模式恰恰可能酝酿一定风险,因为对多数用户来说,一时尝鲜成为了会员,但冲动期一过或平台服务质量不能持续保证时,会员续费与复购率就会发生迅速变化。在平台用户规模太小、出租率不高的情况下,平台自营会面临着资金、成本以及库存上的压力,但随着用户的增长,中后期仍会面临品牌采购与供应链上的压力。需要承担购买、物流、清洗维护、仓储管理成本,以及对接更多品牌,上架更多热门款式的需求,但其营收无非是租赁收入。如果成本投入过高而回本慢,一旦资金链断裂,风险就会立马呈现。速途执行总编兼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更是直言不讳地对《今日财富》表示:“共享衣橱的模式涉及到使用频率、配送费率及平台持续的盈利能力等多个问题,不太适合大规模发展。”4共享模式前路探讨从现存商业模式看,当前共享衣橱多为B2C和B2B2C。国内基本是前者,即平台自营,服装由平台购买,然后租给消费者;国外则多是后者,即商家合作入驻,直接对接服装品牌和消费者。不要求平台买断,在平台上长期以租赁的方式盈利,双方收益分成。无论何种模式,核心还是在于让消费者可选择的品牌更多,而让更多品牌参与其中或才是破局之道,但这一点即便是在阿里巴巴集团投资的衣二三也未能很好实现,反而是在后期令衣二三“淘宝风”化,最终衰败。唐小唐指出,国外会有品牌自己开展服装租赁业务,首先是自有产品,对库存进行再利用是其优势所在。而相比国外成熟的品牌自营,国内的品牌多没有自己的独立电商,而是嫁接在别的综合平台,所以相对没有独立的客户基础,是较为明显的不同。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目前的服装租赁业务都是先从女装开始。对此,托特衣箱向《今日财富》表示:“共享租衣是在运营女装。女装是典型的非标品,SKU众多,用户偏好差异性很大。所以要做好共享租衣很关键的是圈定目标人群,首先服务好一群有一定共性的用户,再谋求进一步发展。”对于衣二三等项目的关停,托特衣箱认为,某几个项目的关停不能说明整个行业进入死海。女性消费者对服装的多样性需求继续存在,共享衣橱就有发展的机会。如需转载请与《今日财富》杂志社联系版权及商务合作电话:021-50388577投稿及新闻线索邮箱:021-50388572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017346861未经《今日财富》杂志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08-03 2021
  • 创富营|创富者沙龙暨创富营开营仪式

    创富营|创富者沙龙暨创富营开营仪式

    2021年7月30日,“创富者沙龙暨创富营开营仪式”在上海陆家嘴诺莱仕游艇会举办。 本次的创富者沙龙特别邀请了上海金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高立新、西部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贺燕萍、尚合家族办公室创始人(原交通银行私行总经理)施峥嵘、中国外贸信托财富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徐小宁等嘉宾出席并做主题分享。 高立新作为金浦投资的创始合伙人,曾主导和投资兴业银行、国泰君安、蚂蚁金服、B站等数十家成功上市的公司,管理基金规模超过200多亿。会上,高立新以“洞见未来、投资趋势,共同迎接智慧的明天”为题,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投资逻辑,深度讲解如何把握人类社会价值发展趋势和百年一遇大变革的机遇。 贺燕萍是公募基金行业的老兵和资深基金投资专家,在她的领导和管理下,西部利得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基金公司发展成优秀的中型公司,排名从底部升至腰部。现场,她以专业角度为创富营解析了公募基金的投资趋势及基金投资的专业规划。 尚合家族办公室创始人施峥嵘曾任交通银行私人银行总经理,管理私行客户资产规模超万亿,是中国最早和资深的私人银行家之一。她向大家全面介绍了家族办公室的体系和实践经验。中国外贸信托财富管理部副总经理徐小宁以故事角度讲解现实版的“狸猫换太子”的案例,贯穿古今,包括如何识别家族信托背后的风险及防御。 “大资管时代的财富进化论”圆桌现场,创富营的学员们和嘉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创富营俱乐部开营仪式上,《今日财富》杂志执行总编辑、创富营发起人李春来分享创富理念。李春来、创富营联合创始人张馨月、刘丽华和嘉宾们一起为“高端投资者学习和社交平台——创富营俱乐部”揭牌。 创富营首期会员代表日泰管业集团执行董事朱彤做创富分享 创富营是知名财富杂志《今日财富》联合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发起的首个高端财富学习和社交平台。创富营倡导会员分享成功创富的经验,科学理性的投资方法以及高尚的生活方式,以期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创新性学习组织。 招募 |《今日财富》创富营正在招募!
    07-30 2021

今日财富

  • 联系电话:021-50388577
  • 联系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杨路620号中融恒瑞国际大厦东楼901B
以“创造财富新思维”为理念,致力打造连接中国创富者和财富管理者的媒体平台。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