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德工业4.0促进基金王铮:融合4.0需要持续有生命力的投资
2015-07-31
图片.png

导语

    工业4.0是不能拿钱砸出来的。升级需要内涵式的增长。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移植,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有持续性、有生命力的一个投资。不短视,闷头做苦活。

 

“这波工业4.0革命,我们必须上车,否则我们就会被边缘化。”汉德工业4.0促进基金合伙人王铮开门见山。

 

今年2月,王铮和有中国“首富园丁”之称的蔡洪平先生一起筹建汉德工业4.0促进基金,投入了席卷世界的工业4.0大潮中。

 

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这个初始规模为10亿美元的中德跨国工业促进平台发展迅速,第一轮融资接近完成。基金的LP基本上是大型集团或者主权财富基金。而业务发展更是让人兴奋, 用王铮的话来说,“刚成立的两个月,我们以每周45个项目的速度和节奏谈项目。这些项目都是‘很有兴趣’级别的”。由于项目太多,团队无暇顾及,基金目前只关注智能制造、先进材料、高端设备、环保节能、医疗器械五个方面的技术项目。

 

在知名的老牌投资公司凯雷工作的近十年时间里,王铮已经很久没有见过项目源源不断排队等谈的喜人场面。“我相信,这战略是对的,时机也是对的,参与的人也是对的”。

 

从组建到现在,汉德基金在德国建立了一个深厚的网络,德国的前总统赫斯特先生,德国前工业部长和大型工业协会会长已经成为专职顾问。他们在香港、上海、慕尼黑、北京设有办事处,有20多名的专职投资人员。汉德基金投资的标的,并不是德国的大型企业,而是德国具有先进技术的中小企业。

 

在走访众多的德国中小企业后,两国企业的技术差距就直白地呈现在眼前。他们碰到一个有关远程医疗的技术,东西像文字这么大,先在静脉里面注射进去,可以远程操控在心脏里搭桥,不用手术也不用麻醉。这么小的东西,中国没有。

 

除了新技术外,相同技术中国的制造成本也远远高于德国。王铮算了这样一笔账,以生产一台165公斤点焊机器人为例,机械主体部分,国际品牌一般的制造成本在47万人民币,而国内则需55万,高出38%。在运动控制器上,国内品牌的制造成本高出国外品牌160%,总成本上看,国内制造成本高出国内制造成本78%左右。

 

据说,汉德的团队曾带领上百名中国企业家去德国找中小企业,期望能买到技术,但德国人告诉他们,中国人钱多,你们自己玩,我们不在乎。这令蔡洪平大发感慨“工业4.0,不带中国玩”。

 

“虽然蔡总这个论断有点夸张,但工业4.0是不能拿钱砸出来的。升级需要内涵式的增长。整个技术和体系如果不配套,对方通过智能化完全能夺回。”王铮解释,中国需要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介入,中德是一种合作和竞争的关系,观点不能停留在简单粗暴地并购和技术购买,而是基于一个——如果你的技术在中国生根落地就会有无限的机会的前提。

 

“要更多的耐心才行,工业4.0我们需要沉下心来干点苦活!

 

进入2015年,欧洲的并购成为中国海外配置的热词,诸如KKR、诺亚等国内外大佬都在各种场合阐述了欧洲一级市场的寻租机会。

 

巨大的诱惑摆在汉德的眼前,“我们的重点是通过努力提升中国工业的基础,解决中国面临的劳动力短缺、技术外流的局面”。

 

汉德工业4.0基金期望未来的投资收益,70%来自企业自身的成长,30%的收益来自两地估值存在落差中的获利机会。“毕竟两地估值差达到20倍、30倍是不可持续的”。

 

王铮告诉记者,德国的投资圈是一个非常保守封闭的圈子,如果有一笔做得不好,所有人都会知道,不能造成很坏的负面影响。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移植,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有持续性、有生命力的一个投资。不短视,闷头做苦活”。

 

对话王铮

 

今日财富:德国提出了工业4.0概念,中国也有中国制造2025。能简单说下概念和两者的区别吗?

 

王铮:先简要说一下概念,工业4.0的概念,是2013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被提出。包含两个大的主题,一个是智能工厂,智能工厂研究的是如何通过智能化生产的系统和过程,通过网络化分布生产技术。使机器设备之间实现物联化。在机器设备不需要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实现自动生产,这是智能工厂的主题。另外一个大的主题是智能研发和管理。智能研发和管理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的一些应用,具体来说,就是在一方面实现通过传感器来收集大量的工业、消费、生活的数据,通过这种自动化的运作,提高我们科学、研发的效率,节约实验和科研开发的成本。另外通过机器人的模拟实验,电脑程序等实验加速新产品的开发,降低开发的成本。整个概念中相关的领域,涉及到我们之前谈到过很多的智能化的大数据的应用,系统的设计,智能化设计例如3D打印、感应设备及新材料等各大领域,我们相信4.0的实现,将革命性地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力。

 

中国制造2025规划应该说是中国制造的宏伟目标,其实2025只是其中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的行列,整个2025是一个规划百年制造升级的蓝图。从现代来看,我们比较关注的是制造业的创新中心的建设,智能制造、工业的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设备的创新,等等,还涉及到十大重点领域,这些重点领域,其实和工业4.0的概念是有相当大的重合。

 

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的异同在哪里呢?我们总结下来有三个大的方面的侧重的不同:

 

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德国来看,它的制造业以中小企业和家族企业居多,创新的活力比较强,整体的创新体系,及法律相关体系已经比较完整,所以它的侧重点是比较专注,就是制造技术的提升。中国制造业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并存,大中小企业共有的现状,相比德国的制造业,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更为复杂、更为系统的过程,在法律法规基础设施、创新体系的配套完善方面有更多中国的特色。

 

第二个方面的一个异同,我们认为是侧重点和产业链的覆盖环节不同,从中国制造2025来看,由于中国在电商和物流方面,还是存在着相对的优势,因此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虽然数字化、智能化是不可或缺的成分,但是我们也更重视在宏观层面将我国部分领先技术、应用和制造业变革结合起来。

 

反观德国的制造业已经有良好的技术基础,更加重视的是硬件和技术的升级,对智能化、工厂等微观层面的技术颇为看重。这是大家的侧重方向不同。

 

第三,中国制造2025不但是工业3.04.0的一个跨越,其实很大程度上中国大量的企业,还是存在从2.03.0再向4.0进军的过程。德国是一个制造业的强国,德国企业基本上完成2.03.0,就是自动化方向的过渡,3.04.0正在普遍的过渡中。

 

今日财富:工业4.0几乎是目前热议的话题之一,你怎么看?

 

王铮:很多人都在关注至少是一件好事情。不过我想强调的是,工业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可能通过集中的投资实现技术的突破。比如,在半导体关键材料上中国从(上世纪)8090年代国家持续投入,希望能取得关键性突破,但是各种原因的局限,关键技术还未能突破。我们认为这需要长期、耐心,不计成败、不计成本的科研心态去投入才会有成果。

 

今日财富:团队多次在中德两地往返,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王铮:中国工业现代化升级的命题,非常迫在眉睫。每一度中国消耗电和能源的同时,所产生的效益只有发达国家的1/2不到,1/3不到。也就是说中国经济GDP的内涵构成和质量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的较差,也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脆弱性。

 

另外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在走访中切身感受是,中国平均工资水平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上升的趋势还有一个加速的趋势。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也于这两年开始下降,而且下降的趋势也是以增速的形式在发生。外商这样一个主动撤离也导致了很多先进技术更加难以被引进中国,让中国离技术整个升级又稍稍远了一步。

 

今日财富:我们有资金,对方有技术,我们可以用一个好价钱买过来吗?

 

王铮:不能简单地拿,实现中国全球产业化的布局,其实有些东西拿不过来,还不如放在那里。

 

除了并购,我们还会有很多方式将技术转接过来,但首要前提是尊重全球市场的规律,要对知识产权足够尊重。

 

千万不能简单认为技术引进只是搬过来,工厂拆掉。而是在对方的业务基础上,以其的研发为动力,推动中国的技术发展和市场使用,要形成自身的体系。

 

今日财富:有人感慨工业4.0全球不一定带中国玩,是这样吗?

 

王铮:(一笑)工业4.0不是拿钱就能砸出来的。升级需要内涵式的增长。整个技术和体系如果不能配套的话,对方也可以通过智能化生产夺回。

 

技术方面德国比较先进,中国的先进技术存在一定程度的短缺;市场空间方面,欧洲的市场成长空间比较有限,有所萎缩,他们希望进入到中国市场潜力巨大的环境中。德国存在着大量拥有先进技术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稳步发展,现金流非常稳健,但是缺乏跨国的经验和能力。

 

让他们带我们玩,我们需要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是来竞争,还是希望把这个市场做大玩双赢。这点很重要。

 

今日财富:今年欧洲市场存在巨大的寻租机会,你们会积极参与吗?

 

王铮:我们不把着眼点放在这里,也不是说我们不赚这笔钱。我们不追求在资本市场上通过两地资产价值的差异,对于资本所谓套利进行获益这样一种行为。

 

我们希望,我们的每个项目在未来三到四年中,会有四倍以上的成长潜力,在我们的测算中,我们相信70%的价值成长是源于企业基本面。当然两地客观价值是存在差异,所以有估值倍数的提升,有30%的提升。



加载中

今日财富

  • 联系电话:021-50388577
  • 联系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杨路620号中融恒瑞国际大厦东楼901B
以“创造财富新思维”为理念,致力打造连接中国创富者和财富管理者的媒体平台。
扫码关注我们